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个人观后有感[5篇]

时间:2022-04-13 09:05:02 浏览量:

【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2020年1月17日,陈希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健全和落实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制度、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科学有效的人才制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如何选贤任能,似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已有之,于今愈烈。如何更好地招揽人才,如何更好地引才、育才、聚才,要用好“寸心知”“同舟济”“三春晖”之人才“三字真经”。

      “寸心知”——遇人才,如逢故人,“相逢情更深”。赢得人才才能赢得当下与未来,想要赢得人才,先得知其寸心。刘备顾草庐、诸葛隆中对被传为后世佳话,刘备寸心之间的关怀如洋洋暖流感动了诸葛亮,成了诸葛亮在“风雨漂泊”乱世里选择的“归舟”。反之,不识人才心、不解人才意,不知其能千里,致使人才陷于“山野雾浓”“江湖夜雨”,终将致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用好“寸心知”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抒其意、畅其言、尽其才。遇人才当如逢故人,不尽欣喜,乐其言、听其意、感其心、成其美,用“寸心知”的真情,心怀爱才、惜才的真意,善于倾听人才的心声,让人才生发“一见如故”之感,用心中真情留住人才,让引来人才的梧桐树有“根”深盘。

      “同舟济”——用人才,互为良友,“同心而共济”。人才济济于一舟,可度难关可创辉煌,海可让路行愈远,乘风破浪万里航。汇聚人才于“同舟”,既是为了凝聚人才力量、发挥人才优势,也是为了让他们互为良师益友,让所长毕现,短以长补,为人才群力“添以柴火”,以同心共梦合力划动“梦想”之双桨,水波中,每一下都是前行推动力的最强劲,每一下都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用好“同舟济”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的才能竞相迸发,在目标与梦想的催化作用下,在良师益友点滴长处的浸润下,从“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全方位”人才,把得好舵,也划得好桨,让人才的汇聚成为“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充分开发人才的潜能,让人才之才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春晖”——待人才,如爱尊长,“南北总关心”。在如何对待人才上,袁枚曾言:“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可见,敬重人才何等重要。我们敬重老人,会倾尽全力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改善老人的物质条件,对待人才亦需如此,敬重人才并不单单是言语和态度上的敬重,更要依靠行动的时时照拂和处处激励。要瞄准人才的需处发力,要花费大力气改善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营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和人才生态,真正成为人才的“解渴甘露”,让人才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给予的深切关怀和温暖。用好“三春晖”这三字经,“南北总关心”让人才觉得处处有温暖,这里就是家,给足人才“阳光”让人才“灿烂”,才能让人才安得下心,充得足电,有心有力有劲地为工作发光发热。

      以“寸心知”的关怀引才,以“同舟济”的平台育才,以“三春晖”的生态留才,让人才“回眸情更深”,何愁凤凰不栖?人才不至?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竞争的绝对力量。所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解难题。

  笔者近期有幸参与乡村振兴课题的培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了解到我县产业尤其是农产品产业体系不健全,除却品种杂多、经营不善等问题外,也有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匮乏等问题。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将育用引结合,培育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十年磨一剑”,百年树人育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要根除人才振兴瓶颈问题,得从本源出发,以“教”育才,打造培育人才的摇篮。要组织农业专家下乡进行定点专业辅导和培训,培育技术型农业人才;
要提升教育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为人才成长营造更宽松的氛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
要善用激励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型人才。

  “不以言举人”,悉尽其力用人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
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才更需“伯乐”发掘,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长之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优点,把合适的人发在合适的位置是实现发展成效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党委、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库,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引导人才走向最适合的岗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求贤如渴引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人才,一方面是要把出去的家乡人才引回来;
另一方面是要把其他地方的人才引进来。为此,党委、政府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出台优惠政策,将人才类别细分精准施策,如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其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扶持,政策优惠;
专业的技术人才给予其更大的平台和更利于成长的环境等等,切实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人才兴,则事业兴,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才能抢占竞争高地,实现乡村振兴。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坚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让人才“梯次回流”成为时代潮流。

  打造“人才高地”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各地区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广纳八方贤士、汇聚四海英才。政策先行,推动招才引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可以通过有利的政策吸引人才,集聚起人才团队,引领人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近期,山东省研究出台《山东省人才发展条例(草案)》,第四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应当将人才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政策红利,集聚一批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创新发展的产业领军人才、“高精尖缺”人才,推动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尊重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海航行靠舵手”,政府作为“掌舵人”必须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利用市场化手段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整合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广泛参与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山东省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倡导“市场评人才”,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减少微观干预,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见,评价哪个人才更优秀、哪个项目应支持,树立起了正确用人导向、调动了人才积极性。优化方式,打造人才联系服务最优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能够为人才和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各地区应当围绕激发活力,在强化人才服务上做文章。烟台市加强人才联系服务,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工作,探索人才与部门“双向约谈”制度,解决创新创业问题;
强化“店小二”的服务意识,全面落实“烟台优才卡”,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营造起了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释放“人才洼地”效用。近期,中央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为充分释放“人才洼地”效用,推动人才合理流动指明了方向。聚焦“引得来”,强化载体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基层一线需要下好“先手棋”,吸引人才在“乡村大舞台”实现大作为。聚焦“留得住”,充分尊重人才。环境优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越是条件艰苦的“人才洼地”,越应当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给予人才各方面关心、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引进的人才宾至如归、甘心留下。近日,山东省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提拔任用、交流重用、职级晋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新出台工资津贴补贴调整政策时,优先保障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足额兑现。既给予了乡村干部人才事业保障,又落实了基层待遇保障,让基层干部感受到了组织温暖。聚焦“用得好”,充分发挥人才价值。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归根结底是要用好人才,最大程度激发人才活力。各地区必须树立正确的用才理念,坚决杜绝不切实际的“跟风式”招引人才,不能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供在那儿,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作用。破除思想束缚,合理借才引智。所谓“借”,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破除“大山意识”“峡谷意识”,不断提升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水平。在借才引智方面,可以推进与名校、名企和发达地区的合作,鼓励引导优秀人才、高端人才到贫困地区挂职。尤其是对于财政能力较弱的县市区,可以采取邀请高层次人才技术入股、对口支持、人才租赁等柔性引才方式,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为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打破制度羁绊,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人才服务窗口管理,为人才提供一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在户籍变更、子女上学等方面打破制度限制,提供便捷化、高效化、精细化生活保障,同时注重个体需求,增加人才获得感,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主观能动性。近年来,烟台市积极探索信息化管理手段,为人才工作和生活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打破地域限制,畅通流动渠道。首先,要打破国际与国内、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乡村等人才地域限制,摒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制约;
其次,要砸碎门槛,畅通人才自由流动的渠道和机制,合理引导人才向有需求的地区流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我国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通过降低学历门槛、降低开考比例、放宽专业限制、放宽年龄条件等特殊政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就是通过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持续激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些地方在人才工作中只注重“引”,对“用”却没有花费心思,导致人才资源“积压”甚至“闲置”。人才从成长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科学发挥人才作用,最大程度地释放人才红利,就要做到“人尽其才”,适时、适量、适岗而用。

  适时而用。用好人才,要有“眼见”更要有“远见”。有的人才适应能力强,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都较强,能“即插即用”;
有的人才则需要外部的激励,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定制“提质培养计划”,为其“修枝剪叶”,才能让其进一步成长成熟。对于那些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才,就要及时的用、大胆的用,鼓励其充分发挥特长,引导其成为行业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对于那些有培养价值的“潜力股”,就要精心培育、耐心等待,有针对性的加强政治品德、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避免“赶鸭子上架”式的用才方式。

  适量而用。引进人才应做到“量质并举”,防止“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发生。一些地方在引进人才时盲目追求引入的“量”,往往忽略了“质”的效应,长时间的“积压”导致了人才资源“过剩”。要结合地方实际出发,多在人才的“质”上下功夫,要突出“高、精、尖、缺”,要注重引进心理素质过硬、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优秀人才。要在人才队伍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人才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让其在重点难点岗位上攻坚克难,引领社会发展。

  适岗而用。不同行业领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同一项工作的不同阶段也因“轻重缓急”对人才呈现不同的需求,要做到“因需而引、适岗而用”。地方既要有引人聚才的“妙方”,也要有用才留才的“高招”;
既要在满足人才需求的“硬环境”上下功夫,也要在干事创业的“软环境”上卯足力。对于短期内要快速推动的工作,就要注重引进抗压性强、专业能力突出的人才,以便“对口”快速推动工作;
对于地方规划的长期性工作,则可以“预见性”的引进能进一步培养、打磨的人才。要不断强化人才激励关怀、服务保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治国安邦,人才为要。人才是推动发展年轮滚滚向前的“源动力”,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组织部门作为人才之家,要用好人才政策“锦囊”,用心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拓宽五湖四海“大视野”,确保人才引得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无处不在。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带动一方发展的是人才;
服务基层一线,造福一方百姓的乡村医生、教师也是人才。要摸清人才引进内在门路,树立大人才观念。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合脚的鞋子”,坚持“高、精、尖、缺”人才需求导向,强化柔性引才意识,瞄准高等院校、科技院所,靶向引才;
另一方面,要打好“乡情牌”,多发现、多引进愿意投身家乡建设的在外能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人才了解家乡的发展,激发他们“归巢”的信心、勇气和激情。

  铲除束缚人才“绊脚石”,确保人才用得好。“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是做好人才工作前提,用得好则更考验政治智慧。要不断破除人才发展的各种“瓶颈”,聚焦制约发展的“重点”,破解束缚创新的“难点”,打通限制活力的“焦点”,为人才放权松绑,充分激活人才的“动力源”;
要着力打造尊重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资源开发,解除人才创新创造的“粮草之忧”,为人才创新创造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优化政策服务“软环境”,确保人才留得住。良好的政策服务氛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磁场”。现实中,一些地方引进人才,引进之前承诺是“丁”,之后却成了“卯”,政策服务前后“打架”,难免伤了人才的心。要为人才营造安心舒心的环境,帮助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当好人才的“贴心人”,真正让人才感受到诚意,确保人才留得住。要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深化人才领域“一次办好”改革,提供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让人才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 有感 中央 人才

相关推荐

  • 2021年河湖长制工作会议... 2022-04-05
  • 某国有企业(城投公司)... 2022-04-09
  • 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 2022-04-09
  • 年度工作会议讲话 在×... 2022-04-10
  • xxx在20xx年全省教育考试... 2022-04-13
  • 在文明校园创建持续提升... 2022-04-18
  • 在全市大力培育企业工作... 2022-04-18
  • 在全市发改财经工作会议... 2022-04-18
  • 2022年度在XXX县农村工作... 2022-04-18
  • 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2022-04-13
  • 2022年看两会有感6篇 2022-04-18
  •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2-04-18
  • 2022年中小学生读《凡卡... 2022-10-01
  • 办公室工作有感 2022-04-24
  • 2022年度大学读《平凡世... 2022-04-24
  • 2022年度同上一堂冰雪思... 2022-04-27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 2022-04-29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有感 2022-04-29
  • 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 2022-05-01
  • 2022 年学习中央党校长... 2022-04-15
  • 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粮改饲... 2022-04-16
  • 一号中央文件学习感想5篇 2022-04-18
  • 中央电视台第一堂课观后感 2022-05-25
  • 注重实际实事求是-中央党... 2022-06-10
  • 2022年学习中央一号文件... 2022-09-09
  • 2022年度中共中央组织部... 2022-06-24
  • 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 2022-06-25
  • 学习中央政治局党史专题... 2022-06-25
  •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 2022-06-28
  • 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人才... 2022-04-09
  •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学习中... 2022-04-13
  •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央人... 2022-04-13
  • 善用人才三角做好新时代... 2022-04-15
  • 2022年度最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022-05-02
  • 2022年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大全 2022-05-02
  • 人才培养计划大全(全文... 2022-05-02
  • 2022年度关于优秀人才培... 2022-05-02
  •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整... 2022-05-28
  • 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14篇 202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