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15篇

时间:2022-06-23 17:10:03 浏览量: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15篇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1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级组织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为乡村提供人才支撑关乎振兴的成效,组织部门要认真“选”出好苗子,“练”出千里马,“用”好实干家为大国事业再发力。

  “试玉要烧三日满”,要更多地把好苗子“选”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优中选优、讲求质量,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降格以求。”组织部门要用好初心、使命、担当三把“筛子”;把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本领好的优质“苗子”筛出来,并根植在基层的“沃土”中;通过基层长时间的磨炼和“风吹雨打”后破土而出,成长为为民遮风避雨的“参天大树”,为党排忧解难的“忠诚干将”,为国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才”;如此“驻村”干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带领群众振兴乡村、再创佳绩。

  “千锤百炼始成钢”,要更好地把千里马“练”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理论强、学历高的90后、00后年轻干部的主要特征:从小生活优渥,吃苦少是他们的生长环境;但基层经验欠缺,对社会各方面也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是他们的短板。常言道:“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一遛”,纵然你有千里马的特质也要有驰骋千里的耐力;如何让“温室花朵”开出“铿锵玫瑰”的艳丽,需要年轻干部经历基层和艰苦岗位的磨练。唯有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练,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才能面对百年复杂局面。

  “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更快地把实干家“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用人单位要深刻理解讲话内容,破除人才发展束缚,摒弃唯“学历”选才,唯“资历”用人的思想;坚持把经验足的“土专家”能力强的“实干家”用起来,以实绩论“英雄”。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选”对苗,“练”出千里马,“用”好才,同时关心关爱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推动乡村振兴。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2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各级组织部门作为抓人才工作的主要领导机构,要牵头统筹协调本地区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念好“引、留、育、用”四字诀,以识才的慧眼、聚才的良方、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吹响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伟大奋斗之中的“集结号”。

  谱好“引才曲”,构建“近悦远来”新格局。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坚持把党管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在政策支持、机制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党的政治、组织优势,加强对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多方面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拓宽视野、树立战略眼光,主动拆除引才“围墙”,降低“门槛”,开辟“绿色通道”,既向外招才引智“扩大增量”,又注重本土人才“盘活存量”,聚焦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真需求”,以更加积极、开放、高效的招才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定好“留才调”,优化“惜才好士”大环境。人才工作的关键是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重在服务人才,因此要营造爱才惜才的良好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要树立强烈的留才意识,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优秀人才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供施展抱负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创业的“定心丸”。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引进人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优惠政策,明确“服务专员”,及时为他们解决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保障。

  填好“育才词”,锤炼“干事创业”真本领。近年来,各地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纷纷出台各项举措加大引才力度。然而,有些地方没有做好“后半篇”文章,存在“重引才、轻育才”现象。没有一身真本领,不能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切都是空谈。要注重在培养和锻炼人才上下功夫,引导鼓励人才多学习、多交流、多创新,既向世界前沿学,又向一线群众学,即注重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企业家,又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带领群众致富的“田秀才”“土专家”。同时,要把党性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重要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才对政治和地区文化的认同,让人才能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地区发展培养出接地气、有温度、热心服务于人民的高水平人才。

  奏好“用才乐”,弘扬“实干担当”主旋律。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确保人尽其才。要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新型企业等领域人才“物质+精神”双重激励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决不能让人才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上,花在形式主义种种活动上,为人才松绑,激发创新活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鼓励引导人才向重要岗位、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把重点人才用到“刀刃”上,以人才促发展,用人才谋振兴。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带动产业发展、技艺传承、群众致富的乡村人才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核心,是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为有效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充分放大乡村人才的“磁场效应”“乘数效应”“放射效应”,通过精准引进、多维培育、关心关爱等措施,着力精心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充分放大“磁场效应”,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用人之道,重在拴心”。探索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

  拿出十足的诚意,积极营造惜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为引进人才解决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柔性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银行+保险+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依托特色产业和各类人才项目引进一批专家人才,吸引一批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引进人才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以人才振兴促进产业振兴。

  充分放大“乘数效应”,精心培育本土实用人才。“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只有精准选派培训对象、设置培训课程、选优培训单位,才能最大程度放大“乘数效应”,提升人才培训效果。加强与高等院校、农校、科研单位和东部对口帮扶地区对接,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养计划、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养计划等,选派一批村党组织书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致富带头人赴外参加示范培训;

  与有关农业科技专家签订长期协作协议,邀请其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对县域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帮带提升培训,帮助成立专家服务组下基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通过集中讲座、田间地头培训、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培养大批技能人才。鼓励支持村党组织书记、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参加农业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充分放大“放射效应”,尽情释放人才工作活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只有建立健全一套公正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产生“放射效应”,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对于领军型人才,重点强化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建立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常态化走访慰问、嘘寒问暖、关心关怀。对于乡村振兴一线的事业编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设置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等形式强化工作保障,表现优秀的优先晋升职称,并及时兑现绩效奖励。对回乡创业的优秀人才,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专门预算,给予项目奖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如今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回乡创业也能大有作为,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回乡创业。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4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发展之本,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各级国企党组织要贯彻落实好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引”“育”“服”上狠下功夫,激活国企人才“三种效应”。

  在“引”字上发力,激活“头雁效应”。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人才的引进,有助于发挥“关键少数”“率”的作用,带动“绝大多数”“跟”的效果,打破国企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方式,从而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灵活创新的引才方式,才能破解“引才难”的问题。国企党组织要实施人才强企计划,通过“引入源头活水”注入人才队伍,积极参加人才博览会、高校人才专项引聘活动,加大人才引进需求宣传推介,全力向人才抛出“橄榄枝”。要聚焦国企发展目标,围绕国企发展项目,以“候鸟式”聘任、“离岸式”研发等柔性引才模式,把“头雁”引进来,充分发挥其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格局。

  在“育”字上着力,激活“链状效应”。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人才培养是人才工作的基础环节,是促进人才不断涌现的根本举措。要使人才在“土壤”中充分吸收养分,就必须让人才的根系更加发达,这就要求国企党组织要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搭建历练舞台是成才的关键。国企党组织要积极与知名企业、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推动人才向项目第一线、生产第一线集聚,敢于推动人才领衔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梯次递进、相互衔接、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改进评价体系是成才的保障。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的倾向,建立完善国企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估制度,突出德才兼备、业绩贡献,在科学合理的培育机制环境中,让人才在“润物细无声”中练就过硬本领。

  在“服”字上倾力,激活“蝴蝶效应”。人才引进来、育得好,关键还要留得住。千方百计地引育人才更要倾情用心地服务人才,打造服务效率最高、服务体验最好、人才获得感最强的人才服务环境,才能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安下心。人才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人才政策的执行到位是落脚点。国有企业在项目立项基金、核心技术支持等方面当给予大力支持,让人才感受到企业投入的“真金白银”就是企业对人才的“真心实意”。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推动人才留得安心、留得舒心的重要举措。要帮助人才解决好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安居住房等具体的问题,以优质的服务获得人才点赞的评价,让他们在企业发展得好,就会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才来到企业,激活人才工作的“蝴蝶效应”。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作为引领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竞争之本、创新之要、强乡之基,关键就在于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引进、培养、留住人才上下足功夫,吸引更多人才返乡,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引进人才,构筑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只有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维,才能引得更多“燕归巢”为乡村振兴赋能。各级党委应以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摒弃毫无选择地“撒网”式乱引一气,而是秉持“人地两相宜”的思考,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人才政策,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摸底调研,向全社会吸收各位人才。一方面,对于国家现有政策,如高校选调生、“三支一扶”、后备干部等要继续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等类别精准摸排,把真正有本事的家庭农场主、高素质职业农民纳入组织视野,注满人才“蓄水池”。

  立体培养,激活乡村振兴创新“动力源”。做好“三农”工作,引得进是基础,培育好是关键。在乡土人才的培育上注重立体培养,才能推动人才增值提效。一方面,可以搭建乡土人才孵化基地,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创新教育培训机制,采取“自己教、走出去、请进来”“理论学习+田间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优质粮食、果林种植、水产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班,把农业致富经传授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另一方面,建立“土专家”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信息库数据,培育期内对各方面能力进行考核,按成绩发放成长资助金,依托群众反映,由乡镇领导进行谈话提醒,有违法违纪的情况进行除名并停止享受有关政策。最终要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多重激励,打造创新创业生态“聚集地”。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留才”贵在“留心”,只有运用多重激励,让人才真切感受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认同感、“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的被尊重感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才是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一方面,及时进行正向激励,严格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给“土专家”颁发证书,发放成长资助金、奖励金。政府安排资金支持乡土人才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重点扶持。加速完善乡村配套设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人才的家庭生活、住房问题、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等问题给予关心。另一方面,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不同领域实现有序顺畅流动,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才能真正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的安心。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6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头雁”,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处乡村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打造平台,下好“聚、强、用、留”四步棋,激活乡土人才“引擎”,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构筑“蓄水池”,唯才是举,把乡土人才“聚”起来。乡土人才大多致力于自身岗位,专注于某项工作,行事较为“低调”,常隐匿于乡间田野。把他们“挖掘”出来、“汇聚”起来,就要在做好摸底调研、拉网排查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把致富能手、种植大户、经营人才、养殖专家、能工巧匠等“找出来”。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广发“英雄帖”,打好“亲情牌”“乡愁牌”,把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等“请回来”就业创业。把致力于乡村发展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按照生产类、经营类、技能类、服务类等不同类型进行动态管理、精细划分,做好台账,建立人才信息库,确保人才“蓄水池”源源不断。

  打造“练兵场”,靶向培育,让乡土人才“强”起来。多数乡土人才虽有一技之长,并已在相关领域获得相应成绩,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业务不精、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偏弱等情况,不能实现“大跨越”,只能“小打小闹”。要让这些行家里手真正成为“领头雁”,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育。做好定期培训需求调研,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既注重个性,又突出差异,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其茁壮成长。把“请进来教”与“走出去学”相结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专家学者与“田秀才”“新农人”面对面交流,进行“集中会诊”答疑解惑;结合培养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乡土人才外出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来开拓眼界、提高技能。举办各种技能赛,在干中学、在战中练,干练结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练有所成”。

  推向“实践地”,激发活力,把乡土人才“用”起来。人才引进,精准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用”上。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在职称评定、发展晋升上给予突破,对做出优异成绩、突出贡献的加大宣传、给予奖励,增强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发其内在动力。把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与吸引外界投资打造产业结合起来,让通过前期培训获得专业技能的乡土人才以“练什么、干什么”的原则填充到产业发展中,使其能够有事做、有奔头。强化村与村、镇与镇横向联合,实现信息共享,鼓励乡土人才根据自身优势及所精技能进行自主创业,优势互补。将成绩突出、政治素质高的乡土人才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引进村“两委”班子,发挥最大的人才效应,由“个人带头富”向“群众共同富”转变,做到“用当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营造“栖息地”,完善服务,把乡土人才“留”下来。要留住人才,必须充分应和人才各类需求,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发力,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创业创新“人才生态”。不仅要给乡土人才搭建大胆干事创业的“平台”,还要为人才夯实追梦圆梦的“后台”。在政策优惠、资金补贴、技术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给想干事、敢干事的乡土人才“保驾护航”,让他们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打造“田间学校”“科技小院”,让乡土人才就近实操实训,克服“本领恐慌”,始终保持“充电”状态。定期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用心解决人才在住房保障、生活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优化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让乡土人才工作上有劲头、发展上有盼头、经济上有保障。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7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协调共进、合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刻领会《条例》内涵、掌握其要义、精准去执行,交上一份满意的人才工作“答卷”。

  人才秘钥一: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视野,下好“引才棋”。《条例》中指出要“树立全球事业和战略眼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资源是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市场开拓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地方发展的战略资源。古今中外,无论是治国还是治企,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一个人才,即可兴一方产业,带一方发展,树一方形象。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大金融贸易、住建规划、教育卫生等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要加大对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舍得对人才给位子、给平台、给待遇、给荣誉,打通政策兑现落实“最后一厘米”,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重视、重用专业化人才的良好氛围。

  人才秘钥二:以“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的创新,下好“育才棋”。《条例》中指出要“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谋划,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本地区的人才对本地区情况了解并且有深厚的感情,培养本地区人才是解决人才紧缺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刻认识人才培养是各级自身的重要职责,积极建立专业化人才逐级培养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分类别专业化人才定期表彰制度,追踪问效各级各单位对专业化人才的使用、培育、管理和关心爱护。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形成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远程教育、外出观摩等人才培训方式,助力打造高素质本土人才队伍,进一步把优秀的本土人才吸引到地方建设中来,切实提升该地的经济发展。

  人才秘钥三:以“人尽其才则百事兴”的胸襟,下好“用才棋”。《条例》中指出,要“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在一些地区、一些单位,仅停留在把人才引进来,没有充分利用人才,未把人才放在合适岗位上,没有让人才的优势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如此“用才”既不能有效推进工作,更背离了引进人才的初衷。说千道万,关键在用。各级党委(党组)要通盘考虑人才的特长、知识结构及其性格、经历等综合因素,采取政策扶持、政治关心、经济鼓励等措施,既引导各类人才在基层一线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用。要充分发挥人才观念思路新、科技知识强、方法手段多等优势,引导人才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真正聚心、聚力、聚智、聚焦,从而形成地区强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支撑。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8

  如何选贤任能,似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已有之,于今愈烈。如何更好地招揽人才,如何更好地引才、育才、聚才,要用好“寸心知”“同舟济”“三春晖”之人才“三字真经”。

  “寸心知”——遇人才,如逢故人,“相逢情更深”。赢得人才才能赢得当下与未来,想要赢得人才,先得知其寸心。刘备顾草庐、诸葛隆中对被传为后世佳话,刘备寸心之间的关怀如洋洋暖流感动了诸葛亮,成了诸葛亮在“风雨漂泊”乱世里选择的“归舟”。反之,不识人才心、不解人才意,不知其能千里,致使人才陷于“山野雾浓”“江湖夜雨”,终将致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用好“寸心知”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抒其意、畅其言、尽其才。遇人才当如逢故人,不尽欣喜,乐其言、听其意、感其心、成其美,用“寸心知”的真情,心怀爱才、惜才的真意,善于倾听人才的心声,让人才生发“一见如故”之感,用心中真情留住人才,让引来人才的梧桐树有“根”深盘。

  “同舟济”——用人才,互为良友,“同心而共济”。人才济济于一舟,可度难关可创辉煌,海可让路行愈远,乘风破浪万里航。汇聚人才于“同舟”,既是为了凝聚人才力量、发挥人才优势,也是为了让他们互为良师益友,让所长毕现,短以长补,为人才群力“添以柴火”,以同心共梦合力划动“梦想”之双桨,水波中,每一下都是前行推动力的最强劲,每一下都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用好“同舟济”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的才能竞相迸发,在目标与梦想的催化作用下,在良师益友点滴长处的浸润下,从“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全方位”人才,把得好舵,也划得好桨,让人才的汇聚成为“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充分开发人才的潜能,让人才之才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春晖”——待人才,如爱尊长,“南北总关心”。在如何对待人才上,袁枚曾言:“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可见,敬重人才何等重要。我们敬重老人,会倾尽全力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改善老人的物质条件,对待人才亦需如此,敬重人才并不单单是言语和态度上的敬重,更要依靠行动的时时照拂和处处激励。要瞄准人才的需处发力,要花费大力气改善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营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和人才生态,真正成为人才的“解渴甘露”,让人才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给予的深切关怀和温暖。用好“三春晖”这三字经,“南北总关心”让人才觉得处处有温暖,这里就是家,给足人才“阳光”让人才“灿烂”,才能让人才安得下心,充得足电,有心有力有劲地为工作发光发热。

  以“寸心知”的关怀引才,以“同舟济”的平台育才,以“三春晖”的生态留才,让人才“回眸情更深”,何愁凤凰不栖?人才不至?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9

  黑龙江省塔河县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以“三个一批”夯实人才发展之基,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塔河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集聚磁场“引”一批。出台了《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等7项政策,形成“汇才”政策包,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周期间,发布招聘岗位33个,接收报名登记208人,签订意向协议195人,三方协议4人。2021年,计划招录公务员107人、选调生8人,事业单位120人。全力抓好基地建设,在原电商产业园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扩建,为5名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成立了塔河县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设有“三区一馆一社一厅一堂一站”,可容纳100人参观学习。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工作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为人才队伍积蓄“源头活水”。

  厚植沃土“育”一批。发挥党校、新时代文明中心、职业技术学校、党性教育基地等平台作用,依托“云端大讲堂”,采取“实践+互联网”模式,全方位培育实用型人才,邀请省农科院2位专家就春耕种植和大豆植保技术对新型农民进行网络培训,选派8名骨干人才到先进农村党支部考察学习,组织青年人才深入二十二林场开展“忆艰苦岁月,做时代先锋”情景党课,重温大兴安岭人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储备库,对选调生实行“一对一”培养,选派2名县直单位青年人才到乡镇领导班子任职,1名优秀事业单位青年人才调任到机关,1名青年人才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全方位培养锻炼人才。

  建设港湾“留”一批。加大对人才的扶持激励力度,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安置补贴、工资待遇、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服务,逐步构建覆盖全县、上下贯通、职责明确、精准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春节期间为各类专家发放慰问金2万元。累计投入人才发展资金110万元,用于设立人才安置补贴、人才培训补助等,为人才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举办了“拔尖人才”评比和实用人才技术技能比武大赛,进一步体现人才价值,增强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打造以重才、爱才、育才、用才为主题的人才文化走廊,营造了“人才之家”的温馨氛围,为专家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助推广大人才服务塔河、扎根塔河。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10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竞争的绝对力量。所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解难题。

  笔者近期有幸参与乡村振兴课题的培训,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了解到我县产业尤其是农产品产业体系不健全,除却品种杂多、经营不善等问题外,也有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匮乏等问题。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将育用引结合,培育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十年磨一剑”,百年树人育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要根除人才振兴瓶颈问题,得从本源出发,以“教”育才,打造培育人才的摇篮。要组织农业专家下乡进行定点专业辅导和培训,培育技术型农业人才;要提升教育质量,以优质的服务为人才成长营造更宽松的氛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要善用激励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培育创新型人才。

  “不以言举人”,悉尽其力用人才。“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才更需“伯乐”发掘,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长之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优点,把合适的人发在合适的位置是实现发展成效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库,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引导人才走向最适合的岗位,从而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求贤如渴引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人才,一方面是要把出去的家乡人才引回来;另一方面是要把其他地方的人才引进来。为此,政府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出台优惠政策,将人才类别细分精准施策,如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其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扶持,政策优惠;专业的技术人才给予其更大的平台和更利于成长的环境等等,切实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人才兴,则事业兴,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才能抢占竞争高地,实现乡村振兴。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11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条例指出,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以用为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盘活人才资源,就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政策创新步伐,释放人才政策的“磁场效应”,以政策“引力”激发人才“动力”。

  紧跟时代,突出政策前瞻性。人才政策不能一成不变,需要聚焦前沿科技,抢占发展先机,实行紧跟时代需求的人才政策,要注重顶层设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的结对合作,深入研判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谋篇布局未来人才工作,让处在时代前沿的新兴产业及时享受政策扶持。持续更新优化人才政策,深入基层摸清政策落地情况,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调研等方式摸清各类人才队伍所面临的新机遇、新需求、新问题,结合意见建议及时补充优化细则,让人才政策紧跟时代需求。

  兼容并蓄,增强政策吸引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才队伍革新,衍生出丰富多样的人才类别。要扩大人才政策范围,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实行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破除“大山意识”“峡谷意识”,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构建包容中外、兼容并蓄的人才队伍。持续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先进人才甘为人梯,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学共进等方式,推动后进人才成长,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狠抓落实,织密政策保障网。积极开放的政策是吸引人才“金字招牌”,而落地见效的措施是留住人才的“致胜法宝”。要扫清政策落实障碍,坚决捍卫人才权益,贯彻专业技能人才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等相关规定,加强新兴职业的正面宣传,让连锁经营管理师、电子竞技员等新兴职业充分得到社会认可,扭转群众对特定人才队伍的“刻板印象”。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扩宽线上举报渠道,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及时公布政策标准和受益名单,根据社会各方监督反馈信息,主动打击套取政策补贴行为,及时约谈违反人才政策的用人单位,让政策利好精准落实到个人,织密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网。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12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深耕党建抓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党的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引擎,创新打造卓越党支部,建强卓越教师队伍,培养卓越祖国接班人,形成具有教育属性、展现教育特质、富有教育内涵的党建引领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引擎,打造卓越党支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打造一批师德好、信念坚、爱教育的党员队伍,开展“一心向党,全心执教”“党员领学+课堂交流”等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带领全体教职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等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争当“排头兵”,打造一个“指挥有方、作风优良、质量上乘”战斗堡垒,党支部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公开承诺践诺”等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在管理岗位、课堂教学、下乡支教等一线历练,在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中经受考验,培育一支卓越的“排头兵”,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课改成效不明显、服务社会不到位等短板问题。实施“双培养”机制,培育教学卓越团队,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发展党员,采用“师徒结对”模式开展“双培养”,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在“名师课堂”“杏坛花语”等活动中分享经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抓发展,当好卓越领头羊。领航学校,着力在教研、培训上下功夫,引领集团抱团均衡发展。建立研训体系。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每个学科均由一名“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党员名师为工作室主持人,每位主持人从集团的成员学校党支部挑选4-5名党员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每位名师工作室成员又在校内遴选5名及以上同一学科领域的青年教师作为“工作室”学员,构建起名师传、帮、带的“三级三带”研训体系。创新师训机制。本着“研训一体、资源共享、质量共进”目标,常态化组织集团学校开展学科教学交流、教研组建设、教学流程管理等互学共进活动,推进学校“结对共进”暨教科研共同体建设,围绕课堂教学、学校治理等主题开展联谊活动,促进城乡、校际均衡发展。开展名校共建。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共建,组织外出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学校独特的“131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核心能力。

  创特色,厚植德育根和魂。将党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德育沃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好两馆五室,建设党史馆和校史馆,利用楼阁、陈列厅等空余地带建设敞开式、全天候开放的读书室,购置红色书籍让师生直观地学党史、知党情,从而听党话、跟党走。深化校园卓越文化建设,党支部开展主题为《红色百年·卓越征程》“5+1”大课间活动,即以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5”个大课间、一天“1”个不同的活动内容为辐射点。实行教官驻校半军事化管理,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班级量化管理及“双文明”评比等常规教育,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开发千人竹竿舞、铜鼓舞、“卓越之星”才艺大比拼等特色校本课程。创新红色教育课堂教学,运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讲述或观看时政要闻,引导学生对新闻热点和重大理论的关切。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以舞台剧、朗诵、合唱等形式展示课程学习内容和体会,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1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21年,让我们以实干为舟,以奋斗为桨,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乘势而上,努力书写新时代最美的华章。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强技、人才强国目标,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人才重在“培养”,而且要做到既“培”又“养”才能育好“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如何“培”、怎么“养”大有文章,需要大做文章。

  要注重“培根”,夯实人才健康成长的“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前进的力源。所谓“培根”就是加强对年轻干部、青年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增加道德品质涵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知党情、感党恩,树立科技报国、科技强国意识,将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崇高境界扎根内心深处,成为刻苦学习、刻苦钻研,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

  要做好“培土”,压实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众所周知,植一棵树,如果只放进坑里就完事了,这棵树很快就会被风刮倒,水分流失,时间不长就会枝枯叶黄。只有培好土、压实土,才能抗风雨、防日灼,才能不断汲取水分养料健康生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培养优秀人才就要给青年人科学合理压担子、出“难题”,让年轻人多在风雨中洗礼,多在艰难中历练,多在实践中锻炼,多在担当中磨练,切实多“培土”,压实人才不断成长的“土壤”。

  要调好“温度”,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适宜的温度是动植物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人的成长进步同样离不开“温度”的力量,而这种温度不是自然的环境温度,而是组织的关心、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切、社会的关注等,是一种情感力量,是社会环境的“温度”。只有调节好社会环境的“温度”,才能更好地让人才迸发活力,产生动力。对此,组织、集体要多关心人才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攻坚克难的后劲;领导干部要多关心日常生活和心态,及时纾解心理压力,增强坚定前行的信心;社会家庭要做好有机结合,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加足“养分”,完善人才健康成长的“机制”。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必要的水分和养料是促进其茁壮成长的重要条件。培养优秀人才同样离不开“养分”,而这种“养分”就是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要围绕人才发挥才华搭建平台,尽力保证人才有较好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让人才有更多获得感;要注重对人才创新能力、贡献力度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激励,让人才有更多荣誉感;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发掘、选拔使用、流动配置等保障机制,切实为各类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树立科技领先、人才当先意识,做好人才“培养”文章,真正既“培”又“养”、既“引”又“育”,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让人才成为推动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14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带动产业发展、技艺传承、群众致富的乡村人才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核心,是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为有效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充分放大乡村人才的“磁场效应”“乘数效应”“放射效应”,通过精准引进、多维培育、关心关爱等措施,着力精心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充分放大“磁场效应”,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用人之道,重在拴心”。探索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拿出十足的诚意,积极营造惜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为引进人才解决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柔性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政府+银行+保险+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依托特色产业和各类人才项目引进一批专家人才,吸引一批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引进人才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以人才振兴促进产业振兴。

  充分放大“乘数效应”,精心培育本土实用人才。“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只有精准选派培训对象、设置培训课程、选优培训单位,才能最大程度放大“乘数效应”,提升人才培训效果。加强与高等院校、农校、科研单位和东部对口帮扶地区对接,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养计划、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养计划等,选派一批村党组织书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致富带头人赴外参加示范培训;与有关农业科技专家签订长期协作协议,邀请其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对县域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帮带提升培训,帮助成立专家服务组下基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通过集中讲座、田间地头培训、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培养大批技能人才。鼓励支持村党组织书记、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参加农业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充分放大“放射效应”,尽情释放人才工作活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只有建立健全一套公正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产生“放射效应”,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对于领军型人才,重点强化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建立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常态化走访慰问、嘘寒问暖、关心关怀。对于乡村振兴一线的事业编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设置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等形式强化工作保障,表现优秀的优先晋升职称,并及时兑现绩效奖励。对回乡创业的优秀人才,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专门预算,给予项目奖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人才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如今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回乡创业也能大有作为,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回乡创业。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篇15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速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意见》一出,无疑预示着,农村人才振兴将迎来重大利好。各级党委作为“一线指挥部”,必须精确靶向、精细导向、精准定向,充分发挥乡村引才、育才、用才优势,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善用人才“金钥匙”,开启发展“金锁石”。

  精确引才“靶向”,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差异、乡村性质及发展定位的不同,推进引才工作趋于科学化、差异化、精确化,从实际出发,紧扣当地乡村振兴的需求,明确引才重点,明晰引才重心,遴选人才坚持以“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为政策的根本遵循,不一味追求“高精尖缺”、只看“帽子”不看“里子”,彻底规避“引来的用不上、能用的没引来”的尴尬局面。“鞋子合不合适,脚最清楚”,政府的引才工程做得怎么样,应该把“话筒”交给用人单位、基层群众,多走访几人、多调查几户,最终把那些群众口碑好、政治素养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引进来”“选出来”“护起来”“推上去”。

  精细育才“导向”,坚定“补短板更延伸跳板”。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是“鸡与蛋”的关系,人才培育工作,不仅要善于“借鸡生蛋”,也要善于“孵蛋成鸡”。由政府牵头,和高校结对,与企业“联姻”,组织实施分层次培训计划,同时要发挥引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带动本土人才培育。“一树十获者,木也;

  一树百获者,人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就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抛弃一时利益和局部利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程,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构建“人人成才、人人发展”的开发机制,才能既培养出高精尖缺、创新创业的“顶天”人才,又培养出“土专家”“田秀才”等“立地”人才。

  精准用才“定向”,确保“以人才优势促发展”。“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竖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关键在知人善任,各级党委要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实现产业升级、项目建设与人才要素精准匹配、岗位“缺口”和就业技能精准对接,让“田秀才”“土专家”“创业先锋”“致富能手”等能工巧匠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组织部门要练就“慧眼”,不断增强观察力、辨别力和预见力,在激荡纷纭中冷静观察,在复杂实践中望闻问切,建立乡土人才库,充分发挥人才考核管理制度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努力营造公正客观、崇尚创新、容错纠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励广大人才担当作为、奋勇争先。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 人才 中央人才会议精神解读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深入实施 解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如何落实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感悟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