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三篇

时间:2023-12-15 09:20:37 浏览量:

  “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三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三篇。

“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

  “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1

  围绕“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主题,我谈三个方面认识和体会:

  一、抓实理论学习,强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比如“人民是我们执政最大的底气”、比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不深刻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全县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批主题教育,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来陕、来苏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牢记“国之大者”中践行使命担当。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两地协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巩固衔接、乡村振兴、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等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超越突破。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别是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办好民生实事上持续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日常化、常态化学习机制,在县委常委会会议、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安排专题理论学习,推动理论学习进议程、成常态、出成效。要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学,沉下心、学进去,结合分管领域,因地制宜去细化、实事求是去落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当好理论的践行者。

  二、提升政治站位,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牢记为民初心,践行为民宗旨。要在思想上对标对表、政治上坚定坚持、行动上善作善成。要切实把理论学习的成效体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来、体现在树牢正确的政绩观上来、体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上来,体现在守初心担使命的具体行动上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切实把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站位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县党员干部作出表率,尤其是要克服工作落实过程中温差、落差和偏差的问题,要带着温度、情怀和正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要做好结合文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以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产业发展、消费帮扶、苏陕协作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工作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工作当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办好民生实事,树牢“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工作导向。当前我们正面临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这更要求我们不忘初心,时刻牢记“答卷人”身份,永葆“赶考”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倾听群众声音、坚持为民取向,以民为本、与民同心,为民谋利、为民尽责。把“用户思维、客户理念”融入工作全链条,更多地从群众和企业视角去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用心服务群众、倾心服务企业,提高群众和企业的感受度、体验度和满意度。从群众关心的焦点、关注的热点中,找准民生工作的切入点,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更大力度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确保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苏陕协作更有“温度”。运用好协作资源切实满足XX发展需求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持续推动浦镇两地人社部门加强联动,通过开展联合就业招聘、促进企业间协作、扶持新建、扩建社区工厂、推进XX月嫂产业培育项目等方式,有效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多就业。充分借助南京大市场优势,在巩固好传统消费协作大礼包阵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XX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和培育本土产品销售经济人,主动对接销售链,组织XX企业参加“丝博会”、江苏大型展销会、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地区特色商品展活动,不断拓展XX特色农产品市场份额,助力更多XX产品走进南方大市场。持续聚焦群众需求和乡村振兴需要,用好用活浦口区援助资金和项目,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呼声较高的教育、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弘扬慈善精神,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继续捐赠帮扶资金,常态化开展大病救助、助学等爱心活动。

  “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2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里的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xx年12月至20xx11月3日期间有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论述的节录。全文共分为10个段落,文字质朴精练,涵盖了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紧密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扎实践行。

  着眼增进民生福祉,在强烈的"事业心"中提升获得感"底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基础。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经济收入持续增加,能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在精神层面,要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底数。

  着眼攻克民生难题,在强烈的"责任心"中提升幸福感"指数"。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与心态,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比如工作与生活得体面、享有尊严与自豪等。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幸福感高,对社会的认可度就高;幸福感低,人们就会焦躁不安,连获得感也谈不上了。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农村留守人员生活保障问题、一部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等,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党和政府改善民生和平安建设所带来的幸福感。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重托,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强烈的责任心,在公共服务、健康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时刻与人民心贴心、心连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

  着眼砥砺为民作风,在强烈的"进取心"中提升安全感"系数"。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保障。稳定而有质量的就业、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的公平正义,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是安全感的基本来源。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需要扎实的干部作风作保障。党员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做雪中送炭、为民分忧解难的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演练,做到常备不懈、有备无患。要以强烈的进取心,紧贴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排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系数。

  “树牢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得体会3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五个具体目标之一。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排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真正做到把“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清洁取暖、全民健身、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老旧小区改造……桩桩件件,记录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铿锵足迹。前进道路上,从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从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到补齐医疗卫生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短板,推进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必须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不久前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各级党委(党组)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掌握运用,抓好调查研究成果转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专项整治突出问题,最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未来,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推荐访问:人民群众 心得体会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