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精选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两篇

时间:2023-06-15 10:00:32 浏览量:

精选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两篇

  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精选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两篇。
 

精选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两篇

  精选苏轼生平研究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二.课题研究目的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

  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同学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考察;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6、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7、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的生平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五.课题的实施

  1.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2.利用放假时间进行研究

  【1】、我们课外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可以包括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每人准备一篇,用8课时来小组交流,尽可能使同学们对苏轼有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尽可能多一些个性化的阅读。

  【2】、精读主打材料。主要由我们对作品进行自主体验。细读、鉴赏尽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作品中,认真感悟理解作品,再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谈作品,并且多进行交流评价。

  【3】、阅读辅助材料。选择的这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呈现了后人对苏东坡的不同理解。这就给组员提供了多角度解读苏轼的启迪。深悟苏轼作品中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充满睿智的处世哲理,以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少

  走弯路,登高望远。

  六研究成果

  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苏轼的研究,我们学会分析苏轼与创作的关系,例如苏轼的某些作品与他的某些经历有关,某些作品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性格又是否与他的写作风格有关等等。从作品中挖掘出诗人的感情,剖析诗人的思想,并评析作品,通过收集别人的评析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研究苏轼”——一次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惠州、海南儋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影,我们看到的是倍受迫害、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朴的赤子之心的亲切微笑,我们还看到在封建专制体制和恶俗世态之下一群“文化小人”的百般丑态„„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我们的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

  3、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及古今对其评价和分析,参加研究的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学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追求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参加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研究的同学们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将互补的技能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其效能将超过团队中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使得整个团队在更大范围内去应对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和经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教训(或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成果),当师生一起探究苏轼人生观遭遇困难迷惑,即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时候,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的教师却没有能从作品中再次深研细究,或是学力不足,或是管理不到位!由此可见,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重新学习、深入思考和组织是何等重要。

  七.结论

  对苏轼的研究、解读使我们豁然之间步入了一个无比丰富、美丽的世界。在那里,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人性的光辉也烛照出一片迷人的天空。“人生如梦”的伤感虚无伴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放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落寞并没有泯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天豪气。这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一个欲将“乘风归去”的谪仙人,这又是一位针砭时弊、经韬纬略的改革家,是大济苍生、体恤民苦的“苏贤良”!对苏轼而言,还有什么痛苦是他没有体验过的呢?乌台诗案,命在旦夕,宦海浮沉,坎坷丛生;七年远谪,困居蛮荒……上苍对苏轼何其不公,又何其青睐,在将劫难痛苦抛给苏轼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颗坚韧、博大的心灵。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

  但是,大智者的彻悟恰恰是从人生的终点开始的,他们并没有绕过死亡的阴影,而是以此为起点,在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精神超越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一个重新发现、重新开掘的过程。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要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也绝非易事。但令人欣慰的是,组员们不但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的网络中……我们深受震撼、深受熏陶,我们纷纷记下了内心的触动,但这却也是我们成长中重要的一课。而且,实践证明,组员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

  精选苏轼生平研究报告2

  前几天xxx六年级学生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火爆了朋友圈,苏闻的本科同学,都纷纷转发评论。有意思的是,我的同学,师范生也有,教育学专业的同学也有,比起像大家普遍的惊讶和赞赏,都对这种小学生的学术研究持谨慎的态度。他们大部分毕业就会进入北京市的公立学校系统,做一名基础教育的老师。对于我们而言,都深知“牛校”对于普通学校的影响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评价这种研究的结果之前,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这种学习方法适合学生吗?

  首先,研究课题属于探究性学习,这并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个著名的隐喻暗示了教育的启发和诱导性,而不是灌输、强迫与教化。杜威在他的书《我们怎样思维》中确定了探究作为思维模式之一,需要五个阶段,即创造情境、确立问题、产生解释、建立假设、实验。这个过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探究性学习在21世纪,又延伸为项目学习(Program-basedlearning),需要创造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在于,问题并不是条理清楚、步骤明确如数学题一样。问题都是复杂变换的,由于真实的情境,多样的条件要求我们从背景中抽离出问题本质,在大脑中选择可以利用的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来看看清华附小的学生报告,校长说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年,因此给学生确定的题目是苏轼,通过大数据读懂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老师一下子把几年前的古人拉到了现代,让书中的人物生动鲜活了起来。学术报告也很明确的按照杜威的科学研究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结论。不论这个结论如何幼稚或简单,让学生经历了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塑造思维的过程。因此相信,清华附小的学生,经历了课题研究,以后在人生中,也会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但是,学术问题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如果我是清华附小的老师,在研究的最后,我一定会去引导学生反思“研究对于真实生活的意义?”,比如大数据,的确是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的结果,但是科技本身,在启发人类的同时,也在限制人类的思维。数据分析的苏轼,还是我们课本中认识的苏轼吗?数据分析有什么局限性?人们认识的苏轼,和历史上真实的苏轼,真的相同吗?解构苏轼的过程,你的感受是什么,和读诗词的过程一样吗?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Self-knowledge),不断质疑和思考,甚至摆脱权威(家长、老师)对他们的影响。

  其次,研究课题需要老师、家长的专业支持,难以推广。清华附小的学生,在十一放假的时候,没有出去度假,而是完成一份如此格式规整、内容详尽的研究报告,肯定需要成人的支持。但是现实情况是,并不是所有学校的老师都有如此深厚积淀的学科知识基础,家长也不一定都有如此较高的教育背景,来协助学生完成研究。研究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思考本身。即使是在普通的课堂内,我们也可以通过多样的评估手段,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GrantsWiggins《UnderstandingbyDesign》这本书中,就介绍了评估学科重要思想或核心课题的时候,可以利用情境任务(PerformanceTask)。

  反向设计中,情境任务是重要的测评手段

  比如关于苏轼。我会留以下几个任务:

  1.假设你是苏轼,你在被贬黄州后,请给家人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感受。

  2.假设你是一名餐厅的老板,你要推荐餐厅的创意菜——东坡肘子,你该如何给自己的顾客介绍苏轼和东坡肘子的关系?请利用网络资源,写一份菜品介绍。

  3.今年是苏轼诞辰纪念日,学校要举行苏轼的纪念活动,请分小组设计一本关于苏轼生平的手册,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让你的手册丰富多彩。完成后,老师会把各组成果展示出来,邀请家长、全校师生来参观。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活动,看上去比研究更有趣,更易执行,也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乐趣?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对研究感兴趣,有些人天生就对文字不敏感,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可能是优美的音乐旋律、是斑斓的色彩与图形、是连续的故事与影像……这些情境任务,能展示学生自己的才华,是差异化教学(differentiateinstruction)的体现。还有让学生假设一个身份,也创造了成人世界的真实问题,比起课题研究,更贴近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小学生啊,比起无数篇幅的论文,一份份五颜六色、造型多样的项目展示,不是更符合儿童的品味与志趣吗?

  最后,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身体快速发育的同时,认知能力也在进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儿童学会利用形式运算的方式,进行推理和命题思维(propositionalthought),因此引导学生用研究的方式学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一些证据也表明,很多人在很晚的年龄才能掌握形式运算能力,有些人甚至一生都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青少年在使用形式运算时也有差异,一个较高难度要求的任务,有些学生可能完成不了。而且青少年新近发展的元认识能力让他们产生了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egocentrism),他们很容易想象别人思考自己,认为全世界都在注意自己,也可能发展出所谓的假象观众(imagineryaudience)。青少年喜欢去批判、质疑他人,通过相对而非绝对的方式看待世界。他们也会面临同伴压力(peerpressure),对朋友产生过渡依赖。

  皮亚杰

  一个研究课题,如果家长、老师“引导”成分过重,支配孩子思考,其实压抑了孩子作为自我中心的天性。而且课题完成的有差异,学生会产生社会比较,也会影响自尊心的发展。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更关注在学习里,各个学生如何发挥优势,学会与他人结交友谊、分工合作,积极的认识自我,而不只是通过单一手段,限制学生发展。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成为研究学者,社会的进步需要多样的角色和人才。过早树立“学者”的形象角色,对学生潜力的挖掘,实在有限。

推荐访问: 苏轼生平 研究报告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