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2-12-21 15:14:22 浏览量: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6篇

  高质量发展具有针对性,是一个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6篇。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1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要始终围绕营造“三个环境”来推动组织工作,切实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凝聚党执政的政治力量、群众力量、物质力量、精神力量。

  一是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提升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聚焦落实“三新一高”,增强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加强对认识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低碳经济与现代能源、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向北开放与对内开放、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动力及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培训,加强对发展现代农牧业、优化和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培训;着重把抓发展成效显著的干部放到综合经济部门负责人岗位,进一步改进高质量发展考核,坚持在发展主战场看干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等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是营造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升处理急难险重问题能力,深入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正确的政绩观教育、斗争精神教育,推行“领导干部带头领办难题、揭榜领题”机制,将干部在推动“双碳”工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征拆一线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不断推动领导干部掌控局势、化解危机、精准“拆弹”的能力。开展换届后班子运行情况调研评估,把干得好的干部适时放到重要岗位进一步磨炼,对不胜任不适宜的干部及时调整,使干部队伍结构更优、领导班子功能更强。

  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坚持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党委(党组)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九个坚持”工作要求,主动落实管党治党的领导主体、落实主体、工作主体和推进主体,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管党治党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建设、管理、监督中,体现在对干部的健康成长负责,尽心竭力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争做廉洁从政的表率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2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

  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8年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的着力点。与会人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为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清晰路径。

  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会企业代表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正泰集团立足光伏新能源与智能电气产业优势,积极谋划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已在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销售网点和物流服务。与会发言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把握大势、放眼未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与澎湃动力,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艰难复苏。

  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向世界表明了我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青海虽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我们要以时代自觉和战略高度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和各方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长期坚持下去。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人是发展的尺度,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动力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红绿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更加紧密结合青海省情,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以建设基地和打造高地、目的地、输出地的创新自觉,谱写属于青海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用实际行动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合格答卷,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4

 

  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以“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其中“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基础上的新增,既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发展格局塑造进程中对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谋划。

  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与内在机理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这个阶段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其着力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内在机理,增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不断向高级形态迈进过程中形成的,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国家集中资源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任务。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目标。党的十三大强调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我国经济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阶段,生产潜力不断得到释放,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根据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重大变化,经过充分论证,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实践的角度而言,经济发展也要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转向质的提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主要解决的是量的问题。高速度增长是这个阶段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其着力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是这个阶段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其着力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经济发展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把握发展规律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判断,强调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高质量发展要夯实制度根基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能更好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入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进一步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夯实制度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与以往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有了明显区别。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反映我们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既要着眼于进一步激发改革活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参与性,也要着眼于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发挥“两个作用”,不仅直接关系到促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稳速度、增效益,也直接关系到完全的竞争性市场机制能否真正解决民生领域的一些迫切难题,避免踏入新自由主义陷阱和金融经济危机的风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因此要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的互补、互控功能。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夯实。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能更好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新增“明确”,再次突出和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这是党坚持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政治保障,同时也更好地回应了国内外舆论中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制度的猜测和疑虑,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同心同德,按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的未来发展方向前进。在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决议》突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明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市场经济制度。它强调国家的存在先于市场的存在,而在市场的建设、规制、管理中必须重视并信任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和权力,以此更好地弥补市场自身的天然不完备性所带来的要素调节“市场失灵”问题。此外,为了防止市场的外部性外溢而损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进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政府必须协调和保护好社会各群体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长期以来追求规模速度扩张的发展思路,改变依靠大量资源要素的低效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践看,发达国家实现并保持其全球领先优势靠的是创新,一些后发国家迅速崛起靠的也是创新。

  协调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把协调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要手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通过改革创新,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使协调成为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绿色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开放是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添活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使开放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开放,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激发活力、促进改革。

  共享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增加人民福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使共享成为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既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提出的治本之策,也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战略指引。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注重内循环驱动、外循环助推,有效实现双循环互促共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有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国具有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多样。2020年,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也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我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人才方面,我国拥有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研究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说,我国纵深广阔的国内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充分发挥国际循环的助推作用。“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双循环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注重强调内循环驱动,同时还要注重外循环助推,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踏上合作共赢新征程。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综合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未来一段时间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意把握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的关系,将内循环和外循环辩证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在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下,注重内循环驱动、外循环助推,有效实现双循环互促共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安全发展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是安全发展的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前提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汇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的统筹谋划显得愈发突出和必要。将安全发展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强化风险意识与机遇意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

  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实现安全发展,要求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虽然我国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高质量发展是安全发展的保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使大变局加剧演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前进道路上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挑战,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为高水平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安全发展,就是要靠发展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高质量安全发展,就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以高质量的发展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各方面安全。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关于经济建设的“明确”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与时俱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紧紧围绕这一伟大历史目标,把落实党中央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目前有的年轻干部存在艰苦奋斗观念淡化、艰苦奋斗精神懈怠、艰苦奋斗干劲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思进取、追求享受、怕苦怕累。笔者感到,各级干部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自觉做到“三个带头”、树立“三种形象”。

  带头过“紧日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关键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精打细算,甘愿过“紧日子”,不铺张浪费。虽然时代发展进步了,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年轻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带头节俭朴素,将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力戒奢靡,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自觉做艰苦奋斗的倡导者、践行者,工作上严要求、生活上低标准,不讲品牌、不摆阔气、不搞场面,不比房子大、车子好、票子多,坚持以俭修身、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持家,不乱花集体和个人的“一分钱”,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树立精打细算简朴节约的好形象。

  带头啃“硬骨头”,保持艰苦奋斗的干劲,树立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贵在保持一种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敢于攻坚克难、主动担当作为的劲头。党员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困难面前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志气,主动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攻坚战”,争当“主攻手”,做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大梁、担重任,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甘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平时工作中要勤想事、善谋事、能干事,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向前进。面对各种风险要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化险为夷,善于在攻坚克难中显担当、见作为、出政绩,始终保持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爱岗敬业、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形象。

  带头赴“第一线”,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主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深入一线,言行一致,身先士卒。领导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就要冲在“第一线”真抓实干,少在办公室、会议室,多到基层一线、偏远地区、艰苦地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掌握实情、解决困难、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要主动到基层一线工作,在火热的基层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学真经、长才干,努力磨练和摔打自己。要靠前指挥引导、靠前督导检查、靠前抓好落实,带头冲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防汛抗旱、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线,当先锋、做表率,树立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作风深入、雷厉风行的形象。

  艰苦奋斗是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各级干部只要做到带头过“紧日子”、啃“硬骨头”、赴“第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干劲,弘扬艰苦奋斗作风,树立精打细算崇尚节俭、攻坚克难敢打硬仗、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形象,就一定能够接好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好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以史为鉴、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向未来。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体会6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强调“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要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一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衡量标准上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内涵上要从“增长”延展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发展。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产品和服务在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却很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从而使企业能够在较低资源环境损耗基础上获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盈利水平。

  在把握高质量发展重要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需要,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非常规的特有关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是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水平、营养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均有了很大提高。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

  进一步看,高质量发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定性上升。特别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并试图对我国进行全面战略围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应对百年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动能、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第一,激发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一环是要激发发展动能。一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要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要以重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为重点,促进技术前沿拓展。

  要以纠正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完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之间优化配置,避免因机制不畅等原因导致的资源错配。三是三大需求协调驱动。在投资方面,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在消费方面,要鼓励业态创新,优化消费环境。在进出口方面,要不断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第二,夯实基础。一是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健全新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新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第三,深化改革。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化商事

  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扩大开放。扩大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提高贸易竞争力。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利用外资新平台,重塑利用外资新优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环境。三是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荐访问:高质量 发展之路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