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2年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时间:2022-09-26 09:30: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2022年的冬天将迎来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两个十分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也将来到我们的身边。他们两个因为同样热爱运动成为了好朋友,我也十分想和他们成为朋友。

“冰墩墩”是一只聪明、活泼、热情的大熊猫,他对每个人都充满了友善,他十分强壮喜欢各种运动。“雪容融”是一个温暖、友爱、充满勇气的灯笼,他点亮了残疾运动员梦想的道路。他们都很擅长运动,尤其在滑雪、滑冰等冬季运动项目上。

我也很喜欢滑冰,很想像他们一样滑得那么好。于是,我找到了“冰墩墩”和“雪容融”,向他们表达了我的心愿,他们十分热情地答应了。我们来到了滑冰场,穿上了滑冰鞋,开始练习。第一次滑冰的我根本站不住,不停地摔倒,摔得我真的很疼,想要放弃。这时“冰墩墩”和“雪容融”向我走了过来说:“每一项运动都不简单,你可明白每一位运动员都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才能有今日的成就。仅有永不放弃的精神,才是运动的精神。”听了他们的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运动员的不易,也觉得自我不应当遇到一点挫折就想要放弃,于是,我鼓起勇气决定继续练习。“冰墩墩”和“雪容融”扶起了我,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拉着我的手,带着我一齐滑,一圈、两圈、三圈…….从慢到快,那种在冰上自由飞翔的感觉,让我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向往。这时,他们悄悄松开了我的手,滑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惊讶的发现,我居然能够自我滑了,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看向他们,我们都笑了。

从这一刻起,我爱上了滑冰,我要努力练习,有一天我也要成为一名滑冰运动员,长大以后为祖国争光。“冰墩墩”和“雪容融”不愧是吉祥物,他们给了我帮忙,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成长,多谢“冰墩墩”和“雪容融”,你们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北京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享受体育的节日。从这几天的比赛情况来看,残疾人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高了,参与范围拓宽了,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赛场上,选手们争金夺银,精彩异常;
赛场外,运动员们的故事让无数残疾人朋友深受鼓舞。北京残奥会不仅仅是残疾人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舞台,更是扩大残疾人体育影响的绝好时机。

9月13日女子200米t36级别比赛中,德国姑娘尼科莱齐克夺得了一枚银牌。年仅19岁的她跑出了个人本赛季的最好成绩。她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体育有助于我身体的康复,提升了我对未来的自信心。”

9月11日男子铁饼f35/36级别比赛结束后,铜牌获得者雷金纳德·贝内德讲述了他对体育的感情:“很小的时候,当医生告诉我,我的腿将慢慢萎缩并无法站立时,我很绝望。是体育救了我的腿,救了我的命。”类似的感受还能听到许多许多。

在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受伤后通过锻炼帮助恢复的事例,其实对于残疾人来说也是如此。尼科莱齐克和贝内德都是先天性残疾,他们说:“家人和朋友总是鼓励我们接触体育,他们把我们‘赶’出家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动作协调多了,心情也愉快多了。”

有专家研究表明,体育有利于残疾人增强适应力,防止或降低抑郁,增加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获得乐趣等。在对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有90%左右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
93.1%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变化;
93.4%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北京残奥会,体育运动将会在残疾人中间进一步得到普及,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残疾人参与运动,残奥会比赛将会越来越精彩。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于3月4日至13日举行,中国代表团总人数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参加全部六个大项的比赛。这是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辽宁省派出15名运动员、8名教练员、5名工作人员共28人参加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越野滑雪和残奥冬季两项共四个大项的比赛。

3月6日,辽宁省残奥运动员刘思彤、张海原、陈亮、李响、孙鸿胜、孙艳龙、王辉、韩沙沙、王擎云将在残奥高山滑雪超级大回转项目中亮相;
毛忠武和马静将在残奥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8公里和女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登场。

19岁的孙奇来自朝阳,他曾在残奥单板滑雪荷兰世界杯的男子坡面回转ll2级比赛中两获金牌,为我国残奥单板滑雪项目首次争得国际赛事最高荣誉;
葫芦岛籍运动员刘思彤刚刚获得一枚铜牌,四年前她便是平昌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唯一一名高山滑雪参赛运动员,填补了中国运动员这个项目的参赛空白。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省运动员、教练员在中国残联国家集训队的组织下刻苦训练,通过冬夏结合、赛练结合等方式,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辽宁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和康复健身均衡协同发展,以积极承接中国残联残奥会、冬残奥会国家集训队项目和参加全国残运会及国际大赛为契机,推动残疾人大众体育融入全民健身,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2021年第十一届残运会冬季项目比赛中,辽宁省运动员在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四个项目中,获得金牌19枚,银牌11枚,铜牌21枚。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辽宁省圆满完成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及冬季两项国家队各项训练保障工作,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作出贡献。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王跃和杨倩茹分获第四名和第五名。“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赛场上,中国运动员道出心声。

北京冬残奥会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共有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两位是中国运动员。根据比赛规则,视力残疾的运动员是在引导员的引领下完成比赛,运动员使用电子气步枪,通过感受激光射线的准确度,以声音频率作为反馈信号,指示运动员调整射击角度,完成最佳射击。

根据出发名单,中国运动员杨倩茹在引导员于洪顺的引导下第2个出发,王跃在引导员李亚林的引导下第5个出发。在和引导员的密切配合下,两位运动员顺利完成了比赛,王跃获得第四,杨倩茹获得第五。

“今天的表现比赛前预期要好,我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赛后采访中,杨倩茹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

2001年出生的杨倩茹是来自北京的运动员。刚进入北京残奥越野滑雪队时,身高一米七的她体重只有90斤,连完成训练都非常困难。为了变得强壮,她每晚睡前吃5个鸡蛋,为了追赶队友,她早晚各加练一堂课。终于,她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强壮,和他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并在亚洲杯上夺得两枚银牌。

杨倩茹说,她要感谢所有支持她的人,尤其是引导员和教练。“他们当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杨倩茹说,比赛过程中,引导员于洪顺一直在为她喊加油,给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从来没选择放弃,我会比从前更努力,更坚定。”本届冬残奥会,杨倩茹还将参加残奥冬季两项中长距离项目的比赛。

22岁的王跃来自河北秦皇岛,接触冰雪运动时刚满17岁。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的道路上,王跃遇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但无论多困难,她都从未想过放弃。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王跃说。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五

残奥赛场上夺奖的喜讯频频传出,雄浑壮美的中国国歌在日本国土上频频响起,骄傲欣喜之余,那一幕幕竞赛场面又让人心疼不已。每块奖牌的背后,都蕴涵着一首自强壮美的诗篇。或许身体残缺无法改变,但他们用自强不息的精神主宰了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那失去三肢,仅靠一条瘦弱的腿游完全程的游泳选手;那双目失明却苦练球技听声辨位的最佳前锋;那先天性残疾却敢于挑战勇于追逐的长跑者……一次又一次对命运发起的挑战,赢来的`,不仅仅只是观众们的欢呼,更是铸就了一篇中华民族勇于斗争、不甘落后的壮丽史诗。身体的缺陷让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艰难重重,但是他们不甘命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悦纳缺陷、正视困难并迎难而上的勇气令吾辈动容!

越能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命运对你支配的力量就越弱。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一位改变女孩命运的校长以及一千八百名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女孩,华坪女高创下了一段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传奇。“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瞰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段誓词是对华坪女高精神的最佳诠释,更是激励女高学生从落寞中奋起,自贫困里觉醒。虽人各有命,但自强不息的信念越坚定,逆天改命的胜算就越大。

越能向着目标奋发努力,挫折对他的阻碍就越小。回首沧桑岁月,凡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重彩一笔的英雄,有哪一位没有经历过挫折?有哪一位不是从困境中涅槃,于激流中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虽历经磨难,但仍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秉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孤自航行,与鲨鱼缠斗的桑迪亚哥毫不畏惧、奋起反击。心存高山,必能“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胸怀山河,定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我辈青年当奋起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立大志,行实事。我们可以输在起点,但一定要赢在终点。为理想而努力的我们,定不会任命运的风肆意拨动,而要如他们以残缺之翼,乘风破浪,展翅九霄,成就不凡。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六

“我会拼尽全力,努力站上最高领奖台为国争光。”1月16日,到达张家口崇礼万龙滑雪场后,将出战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景县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第一时间给景县的母亲高立敏打来电话,平和的声音中透露着自信。

“她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谈起身残志坚的女儿,高立敏满脸自豪。

今年刚刚20岁的张梦秋,有着6年运动员职业生涯。14岁时,因患小儿脑性瘫痪导致身体具有一定运动功能障碍的她,成为了河北省残疾人冬季项目队的一名运动员,专攻高山滑雪项目。因为身体原因,她的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人略慢一些。教练讲解的动作要领,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对于张梦秋来说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但她不服输,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刻苦训练,反复琢磨技术动作,最终熟练掌握了各项技巧,取得骄人的成绩。2017-2018雪季,张梦秋开始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入选了国家集训队。从2019年开始,她在新西兰南半球杯、残奥高山滑雪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中斩获6枚金牌,2021年更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和亚残运会高山滑雪项目的三冠王。

在母亲眼里,梦秋是一个开朗、坚强,勇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一路走来也有着很多的不容易。梦秋曾说:“我的梦想就是站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6年来,张梦秋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寒冷的训练场,一遍遍做好教练要求的动作,一个个完成好安排的计划。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也给梦秋带来身体上的伤病,但她仍专心训练,毫不放松。多年以来取得的各种优异成绩,都离不开她的努力与坚持。

“一年回家一趟,非常想她,但想到她能为国争光,我也特别理解。”高立敏透露,2021年,梦秋仅仅回到老家景县7天,其它时间便全心备战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每周训练6天,每天坚持在雪道上滑行6个小时,想家时只能打电话回来。每次打电话,面对母亲“注意休息”的叮嘱,她也总是语调轻松地叫大家放心,从未抱怨过训练辛苦或有压力。

“一直以来,我们全家人都很支持梦秋,也很关注她的历次比赛进程。”高立敏表示,梦秋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比赛当天,全家人将会通过手机、电视等渠道关注她的比赛,为她加油鼓劲,自己也会提前准备好女儿最喜欢吃的美食,等她赛完回家团聚。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七

有种说法:物欲横流的年代,感动是一种奢侈品。

也有种说法:感动像审美一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加起来才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场内场外,有多少“感动”存在!而其中又包括了多少感动的人、感动的事、感动的物——

大至大气磅礴的开幕式,小至一条小小的导盲犬,微至志愿者雪里送炭递上的一根丝线……

大至“鸟巢”全场9万名观众在不同的时间,为牙买加的博尔特、中国的王浩齐唱《祝你生日快乐》歌;
小至两名运动员,不因双方国家的突然“敌视”而赛后相拥相祝;
微至幼童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摇摇晃晃地跑去垃圾箱……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八、九月的北京(延伸至上海、青岛、天津、秦皇岛、沈阳、香港),在时间、空间、行间的三维坐标内,上演着源自体育运动而又展至社会生活的一部“感动”鸿篇巨制。

然而,在所有的章节中,有一种感动,应该是又有着深刻而独特意义的,那就是民众社会素质的改变与提升。

没有不散的筵席,两个奥运再精彩,再让我们留恋,也终究要远离而去,一切将归于平静。唯有生活将衡久延续。运动员、志愿者们脱下服装,观众们放下手中的小旗,所有的人都要融回社会,非常态复归常态。

这个时候,以公民角色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还能不能继续坚持并创造感动,也许则是最具价值,最有意义的。

我不会忘记,奥运期间听到、看到的一些感动细节——

一次,偶听北京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一女观众情绪激动地说道:我昨天去看游泳比赛,周围的人隔一会儿就互相提醒比赛时拍照别用闪光灯。临走时还互相提醒带走自己的垃圾,特让人感动!

媒体报道:北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官员对记者表示,“此届奥运会没有在场馆里出现有些人所想象的垃圾遍地、场馆环境被破坏的情况。许许多多观众离开时,将瓶子、食品包装袋等都很自觉地带离场馆,放到指定的垃圾收容器里。我们非常受感动!有的国际单项组织曾经表示说,应该给北京的市民及世界各地的观众发一块大大的金牌!”

笔者每天下夜班乘地铁时也注意到,运行了一整天、成千上万人流动的地铁车厢地面,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纤尘不染,比国外很多夜班收车时的地铁都干净。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过:“民众德行、教养的提升,才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才是市长最值得夸耀的”。

圣火就要熄灭,奥运专用车道就要归还,但我们的“感动”却应该永远在社会生活中延续下去。这是两个奥运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八

相信很久以后,人们依然会记得——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坐在轮椅上的田径运动员侯斌,握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绳索向上攀爬,攀爬……当主火炬熊熊燃烧,美丽圣火映亮夜空,全场沸腾……这一刻,人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
这一刻,人们再次读到了:坚强。

在残奥会这个舞台上,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是一个坚强人生故事的持有者——种子未落沃土而落罅隙,当其不屈地穿过岩缝绽放绿色,一抹新绿足以辉映春天;
身体虽已外在残缺,但坚强的攀登让生命如圣火般蓬勃热烈。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写一只鹰飞翔的过程:一只鹰,一步步向山的顶端爬去,翅膀被泥沙污水刮擦,步履蹒跚,很是狼狈。但当它终于来至最高处的一块岩石时,展翅飞去,雄姿万里……

是啊,不管怎样,鹰都要从高处起飞。恰如人,用坚强,成就生命的高度。

而用生命诠释什么是坚强成就高度的例子太多太多:霍金轮椅上的美丽人生,海伦黑暗中寻求光明,司马迁隐忍后重于泰山的鸿篇巨制……而生活中对于坚强的呼唤与需要几乎是普适性的:升学,事业,失恋,甚至生老病死等等。人们赞美这些如鹰一般有着坚强品格与意志的人,人们仰视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木一样的坚强灵魂,这些赞美与仰视都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精神向往。

记得前一阵采访备战本届残奥会的雅典残奥冠军李端时,他说:“奥运会比完了是逗号,残奥会比完了是惊叹号。当一个人只有一条腿,还在奋力向前跑;
坐在轮椅上还在向前冲,这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种精神。”这样一次盛会,在比赛外更给了人们寻常生活外一个机会,可以更真切、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坚强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震撼与提升。这也许是比金牌更为可贵的。

走过黑暗与沉重才更明白坚强的含义。在人们的常态人生中,坚强作为励志的语词,也许常挂嘴边,但更多的是浮在人生表面。一场残奥,将坚强的精神意义直观外现,或可成为健全人心灵的鸡汤甚至于心理不甚健全者一剂心灵补剂与良药。正如联合国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的定义一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即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健康。人们需要心灵的这些营养。所以,残奥会,不仅是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一种物化的对象性活动,而更应体现出一种人类灵魂的高贵、社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坚强不仅是个人品性,文化特质,更是民族品格,国家脊梁。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改革开放后腾飞的新中国,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大写着“坚强”。长征精神,抗洪精神……此次汶川地震中展现出的震不垮的民族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坚强民族品性的依次展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汇集的坚强之力必将让祖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加繁荣昌盛。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残奥会 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2022残奥会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