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暨经济工作部署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24-01-17 11:46:50 浏览量: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暨经济工作部署研讨会上的发言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下面是明月秘书网小编为您推荐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暨经济工作部署研讨会上的发言。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暨经济工作部署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中共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着眼当前全省工作大局,审议通过了《省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走出新时代全省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七个强省’、总量上新台阶、取得新跃升”的总体目标,为奋力走出新时代全省高质量发展新路明晰了方向、提振了信心、鼓足了干劲。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持续围绕打造经济生态、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三个“绿水青山”,持续抓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向好、环境向优、作风向实。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5.4%,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保持回升,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在全省位次加快前移的良好态势,达到两年多来最好水平。

  当前,我市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蓄积、大有可为、加速崛起的上升期关键期,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创新驱动的科技强市、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繁荣兴盛的文旅强市,持续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加快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皖北全面振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是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全会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全省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要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以“最大精力”抓住“最大机遇”,借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加强县区、部门、自贸片区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常态化选派干部到先发地区跟班学习、招商推介。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宁波、上海、苏州学习考察,谋划共建一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立健全市县区之间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平台作用,积极对接临港自贸区、宁波自贸区,持续扩大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果,积极嫁接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嵌入协调发展。持续深化甬蚌结对合作,围绕“六共六互”,高标准建设运营甬蚌产业合作园区、高新产业合作园、微电子产业园等,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方面,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生态。树牢“沿河即沿海”的开放意识,加密我市至宁波铁海联运点对点直达班列,深化我市港口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做到“向海而兴、借船出海”。

  二是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扎实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做优一产,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下大气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抓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预制菜产业等重点工作,让“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服务全省打造长三角“大厨房”“大粮仓”,为“中国碗”多装优质粮作出我市贡献,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持续做强二产,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以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新兴产业,以深度融合、提升算力壮大数字产业,以前瞻布局、多点抢滩发展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中国传感谷、空天智造产业园“一谷一园”建设,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全力推进双招双引,推动市级10个招商分局和县区50个招商分局持续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创新共建开发公司、共建产业基金等招商新模式,用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招大引强,加快形成链主带动、上下协同、左右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开展“投资城市行”活动,组建境外招商分局到境外拜访客商、推介洽谈,诚邀创新团队和优质项目来蚌投资兴业。持续做活三产,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文旅、商文旅、工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服务产业链条,持续提升消费能级,吸引更多人来蚌消费,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旅强市。

  三是在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全会指出,“坚持将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抓好教育这个创新的源头活水,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整体提升”,统筹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全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抓好科技这个创新的关键驱动,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用好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大市场等重大平台,充分发挥我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作用,全面加强“政产学研长用金”合作,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创新项目,用好“揭榜挂帅”创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持续改善,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的科技强市。抓好人才这个创新的根本所在,坚持招才引智与人才自主培养相结合,加快建立我市人才工作局、市人才发展集团,开展“人才城市行”活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教育链深度融合,让人才体系“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

  四是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全会指出,“坚持以推动皖北全面振兴为重点,在加快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立足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按照“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思路,学习借鉴上海徐汇等城市规划建设先进理念,坚持科学统筹、整体规划、成片开发,持续加快南岸城市更新和北岸新区建设。大力推进跨河通道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延安路淮河大桥,同步推进司马庄路、黄疃窑大桥和解放路桥快速化改造工程,进一步延伸城市“架构”。加快建设合新高铁、蚌宿淮高铁、五蒙高速、机场等重大项目,做大城市中心港区,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及上海大都市圈联通互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顺应“市区——县城——重点集镇——一般集镇——特色村庄”人口梯度集聚趋势,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力争三县经济总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创建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彰显皖北地区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是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全会指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快推进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三汊河湿地、沱湖湿地的保护修复利用,使湿地价值、颜值等综合效益不断显现。着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完善城市污水管网体系,加大城区雨污分流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预测机制。坚决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确保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达到省考核要求。着力推进绿色转型,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应用,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让我市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

  六是在持续提升民生福祉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为根本目的,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确保我们“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稳定和扩大制造业岗位容量,扩大服务业就业。认真办理省“民声呼应”涉蚌事项,建好用好“城市民声”平台,清单化、闭环式抓好反馈问题办理,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扎实做好50项民生实事,在就业增收、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托育等方面,用真抓实干、暖心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急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水平。深化党建引领“一组一会、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推广“积分制”改革,充分发挥“信访超市”作用,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加快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良好作风是推动工作落实、加快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将围绕省委“五个大”要求,聚焦“六破六立”,扎实开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市开展“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检视、大实践活动,进一步匡正干的导向、提升干的能力、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锻造“忠专实”“勤正廉”干部,营造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好环境,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现代化幸福城市,为建设现代化美好省份贡献我市力量。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市委 经济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