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经典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3篇

时间:2022-06-24 10:10:02 浏览量:

经典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3篇

经典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篇1

  第Ⅰ卷 (客观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于2010年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中华民族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重视血缘亲情”, 敬宗敬祖,显然这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B 考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义务。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的应尽的义务。A、C、D三项材料都能反映,B项未能反映。

  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A 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吸取秦暴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

  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B 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官员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5.史书载:“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A.中书门下、枢密院 B.三司、枢密院 C.中书门下、三司 D.枢密院、三衙

  A 考查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抓住“持文武二柄”关键信息。宋代仍是三省六部制,但形同虚设,中书门下掌行政,而枢密院掌军事。

  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A 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材料可知,谋反、谋大逆等这些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目的都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说明了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C、D都未能体现。

  7.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 明朝时朝,丞相被废除,因此,清代是没有丞相的,D项错误。

  8.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地方官制演变”,显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这是中央官制的演变基本趋势,排除,因此,C项正确。

  9.“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

  A.科举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A 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学而优则仕,显然是科举制,该选官制度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宗法制是用血缘来区分嫡庶,用血缘来维系政治权力;察举制选拔标准是孝、廉;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选拔有门第条件限制,导致门阀世族的出现。

  10.《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 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运用能力。题干材料中“而”一般都强调的中心句,通过“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只有D项与其相符。

  11.“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她”指的是

  B 抓住关键信息“没有开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因此,可首先排除AD两个选项,而古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因此,正确选项为B。

  1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A.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主张恢复君主制

  A 从材料中“豆子抓阄”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而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直接民主是反对的态度,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会导致素质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因此,正确选项是A。

  13.下列内容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①2004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总统的否决;

  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02年3月上旬,英国国会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C 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①③④的投票选举、国会辩论协商,都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直接民主;②反映的是三权分立,这是近代民主,并不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

  14.对右图所示法律文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保障了雅典的民主制

  B.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C.主要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

  D.是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B 右图是十二铜表法,它标志了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果。

  ACD三项说法均是错误的。

  1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A 本题难度较小,了解了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可,“不得基于怀疑”,显然是注重证据。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C.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D.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D 考查罗马法的作用,“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体现罗马法起到稳定帝国统治秩序的作用。

  17.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A.选举和议会立法 B. 政党和三权分立 C. 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A 本题属于识记型,难度小,选举和议会立法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特征。

  18.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B “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中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梳心。

  19.近代,英国在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办法”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国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D “控制者”是指君主,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防范君主专制,英国的民主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20.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A 英德两国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制,但英国是议会君主立宪制,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皇帝有很大的实权,具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名为君主立宪,实为君主专制,议会并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CD是德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21.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时间最早。

  22.中国近代清政府曾经与美国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美国最后生效须经D 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各部的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原则下,国会行使立法权。

  23.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半专制”特点的是

  ①帝国国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 ④帝国皇帝主宰议会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B 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获得独立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致使德皇保留有很大的权力,具

  有很强的专制色彩,②④体现出了这点,符合题意,而①③不符合题意。

  24.“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

  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C 二战中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25.“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却又得自鸦片贸易,没有印度贸易,董事会不可能这样顺

  利地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

  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这表明鸦片走私的直接作用主要是

  A.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了中国市场大门 D.扩大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 从“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不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说明英对中贸易是进

  口少于出口,对华贸易顺差,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26.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

  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鸦片贸易是非法走私的,损害了中国的正当权益,而英国以禁烟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显然题干观点是错误的,而①②两个观点是对立的,必有一个是错误的,②说法是错误的,因通过排除法,B项正确。

  27.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

  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其

  面临的不仅仅是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还有外国列强,也体现了侵略者对中国革命的仇视。②项说法是

  错误的。

  28.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可是距此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给中国送来了一份

  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辛丑条约》 C.洗劫北京城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B 通过时间信息来排除,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29.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

  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什么国旗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B 1911年4月21日,是中国民国初期,因此,应是中华国五色旗。

  30.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C.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D D项说法错误,错在两个地方,一是正式大总统,二是时间先后错了。

  31.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2.2010年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要查证该故事是否真实可靠, 最有力的证据是

  A.导演的创作手记 B.历史学家的访谈 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 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D 考查学生对史料辨别与筛选能力。A项首先排除,BCD都可作为证据,但最有力的则是D,客观与真实

  反映,不存在人的主观性。

  33.有人认为,从实力上来说,孙中山与洪秀全相差很多,而偌大的大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清帝国就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

  ③其国内政府对舆论的限制缺乏得力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D “主题使然也。”说明孙中山的成功的原因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

  34.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C.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D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政党,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因此,D项符题意。

  35.右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角,之所以能出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

  A.学生的** B.工人的广泛参与

  C.商界的积极响应 D.北洋政府主动配合

  B 图片反映五四运动中,在工人阶级加入运动后获取了罢免曹、章等三人的职务的成果 。

  36.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主要思潮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的“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A.英法美 B.英美德 C.法美德 D.英法德

  3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

  ①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④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8.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40.“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十月革命的成果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C 十月革命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第Ⅱ卷 (主观题,共2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

  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

  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

  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图一 列宁 图二 攻打冬宫

  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

  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

  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

  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

  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

  “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3)从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1分)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1分)为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解析:第(1)问,注意“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本问还需联想到新文化运动,概括所学知识,可知,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政治问题);第(2)问,从材料一中的“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可知当时北京政府对学生运动是敌视与诬蔑的,而材料二中“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等话语,显然说明孙中山是支持、赞扬学生运动的;第(3)问,从第(2)问分析中,很明显说明其核心精神是爱国,然而孙中山分析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是“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这是不中肯的,五四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获得一定胜利的重要因素,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在运动中起到的作用;第(4)问,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这是对五四运动给予了肯定与支持,毛泽东同样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然而毛泽东却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的重要性,“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答案:(1)“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2分)

  “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2分)

  “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分)

  (2)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2分)

  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2分)

  (3)核心精神:爱国。(1分)

  不中肯。(1分)

  原因: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4分)

  (4)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2分)

  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

  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分)

 

 

经典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篇2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

  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B.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D.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xx届xx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B.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D.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xx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忽视了()

  A.农民问题B.领导权问题C.群众路线问题D.独立自主问题

  13.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失败到全面抗战开始这十年,是中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此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恩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⑤确立*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④⑤

  14.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15.*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这表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

  C.与人大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D.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

  16.下列关于中共“八大”说法错误的是()

  A.大会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大会首次提出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大会提出要借鉴苏共教训,在中共内发扬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D.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正确分析

  17.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这言论主要强调()

  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质疑

  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18.有学者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的依据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B.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C.参加万隆会议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上海,全体市民如临大敌,政府规定不准上街,窗户只能开1/3,挥手时,手不能伸出窗外,只能微笑,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分子,但又不能不笑,因为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国内环境对尼克松访华不利B.尼克松访问上海是非政府间的秘密活动

  C.个人崇拜现象严重D.以上记载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20.“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旧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B.新中国成立之初打破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

  C.新中国游离于世界外交舞台之外D.新时期中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1.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甚至包括伯利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而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柏拉图认为直接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B.伯利克利时代雅典政治*,阶级矛盾激化

  C.伯利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利益,仇视群众

  D.雅典民主体现了平民利益,维护了城邦利益多元化

  22.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23.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对中世纪以来的政治原则“国王不能犯错误”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加强了国王的权力B.使追究国王责任有了法律根据

  C.使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D.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24.20世纪以来,在英国议会投票表决过程中,多数党组织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何投票,而多数议员因害怕失去党内任职机会也会接受督导员的指示。材料反映了英国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

  C.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D.行政权力的膨胀

  25.有一天,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①限制民主②减少决策的失误③制约与平衡众议院④保障国会权利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6.2017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总统选举为由,分别以98:2和419:3通过了制裁俄罗期的法案,尽管总统特朗普认为对俄制裁法案有明显缺陷,但他并没有否决此法案。据此可知,美国()

  A.总统无权否决参众两院议案B.总统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

  C.参众两院拥有一定的外交权D.总统须与参众两院立场保持一致

  27.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两国的革命都*了*统治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

  28.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

  A.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B.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C.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D.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

  29.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在德国国家机构中,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利用”的是()

  A.宰相B.内阁C.联邦议会D.帝国议会

  30.“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xx的特点。xx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

  31.马克思在1872年曾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个纲领”是指《共产党宣言》B.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代发展加以更改D.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促使革命原理不断发展

  32.1871年的巴黎公社和1917年的十月革命前后只差40多年,然而两事件一成一败,造成此差异的主观原因主要是()

  A.革命前的*对外战争的失利,从而使其国内矛盾更为尖锐

  B.巴黎公社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十月革命有经验可以借鉴

  C.十月革命前结成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D.十月革命有成熟的无产阶级的领导

  33.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产阶级来掌握政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B.《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C.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34.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35.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36.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D.基于传统的美日同盟友好关系

  37.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将军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他上台后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主要措施有:(1)建立以法国为中心、法德联合为支柱、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2)促使法国退出北约;(3)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4)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做法被称为“戴高乐主义”。下列关于“戴高乐主义”说法错误的是()

  A.背景是二战后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特点是独立自主、法国国家利益至上

  C.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D.对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38.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D.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

  39.某学者指出: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冷战后的世界发展已经表明,同质文明之共通性,已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冲突与暴力即便会发生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更为温和,也不易扩大。作者主要强调的是()

  A.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他形式的冲突B.同质文明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

  C.同质文明的内部差异性逐步的消失D.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具有先天优势

  40.有学者认为:“从历看,凡是通过战争方式产生的新格局,大致只需要经过三五年时间,因为打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充其量也就是几年的过程。但在和平条件下要形成多极化格局却要十倍以上的时间。”这是因为()

  A.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需要新分化组合B.多极化格局是一种新的“冷战”形式

  C.大国对多极化趋势普遍持抵制态度D.和平条件下各国利益无法达成妥协

  二、材料题部分,共两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41.

  材料一: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君主*主义内部各派在推出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最终诞生。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七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统帅,有权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议会实行两院制,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内阁对参议院负责。可见,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材料二: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的领导下,通过普法战争等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1871年1月,包含22个邦国和3个自由市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4月,帝国宪法通过。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帝国皇帝和首相。议会由联邦议会(上院)和帝国议会(下院)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占17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直接引起法国发生了哪两个重大事件?(4分)

  (2)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立法机构强大,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6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直接引起德国发生了哪个重大事件?(2分)

  (4)1871年宪法体现“普鲁士的霸权”的原因?“普鲁士的霸权”又有何具体体现?(8分)

  42.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四: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两极与多极》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实行什么政策?它反映了美国什么意图?(4分)

  (2)面对前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政策,苏联采取了哪些针对措施?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3)材料四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有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4分)

  (4)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6分)

  【答案】

  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345678910

  CCDBAACCAD

  11121314151617181920

  ABCADBCDAD

  21222324252627282930

  ABBDBBABDB

  31323334353637383940

  CDCAAACDBA

  材料题部分:

  41、

  (1)事件: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建立起巴黎公社。(4分)

  表现:总统任命内阁必须经众议院同意;内阁对参议院负责。(6分)

  (2)事件:德国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2分)

  原因:德意志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宪法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制定。(4分)

  体现:普鲁士国王、首相兼任帝国皇帝和首相,普鲁士操控着帝国机构联邦议会。(4分)

  42、

  (1)政策:“冷战”(或遏制)政策。(2分)

  意图: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2分)

  (2措施: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在华沙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4分)

  影响:使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分)

  (3)因素:欧洲共同体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4分)

  (4)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6分)

 

 

 

经典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篇3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研究者指出“长子(嫡长子)作为一族之长、一家之长,他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他们无论是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是在个性特征上,都与其他人截然不同。”下列与这种“长子情结”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B.君主制C.宗法制D.分封制

  2.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

  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

  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

  3.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B.官僚政治的推行

  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贵族政治的盛行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

  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A.提高行政效率B.减少决策失误C.限制*皇权D.加强中央集权

  5.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

  A.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B.形成重学风气,提*员素质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

  6.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结论

  A.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卜师专政擅权,商王大权旁落

  B.春秋郑国都城遗址出土了整套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青铜器“九鼎八簋”西周政治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宋朝监察体系完备

  7.《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

  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对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不再拥有实际权力B.内阁权力受到太监牵制

  C.明朝后期恢复宰相制度D.明朝后期皇权严重削弱

  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9.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蕃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据此可知,中国从此丧失了

  A.关税自主权B.司法自主权C.海关自主权D.行政自主权

  10.何晓明教授在《学术的张力》中提出“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下列史实能反映洪秀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B.定都天京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天京变乱诛杀北王

  11.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评述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的痕迹”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A.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B.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强大

  C.清帝退位具有偶然性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12.《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中写道“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此材料认为长征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B.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C.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D.留下了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

  13.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B.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14.右为1948年7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一封电文的部分内容。对电文中“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的合理解释是

  A.扭转了国共谈判中被动不利的局面

  B.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奠定基础

  C.有利于刘邓大军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D.为战略决战的展开提供有力支持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建国初期起到治国安邦总章程作用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6.右图两枚邮票中涉及的地区,在相关法律的规定下

  A.都享有独立的外交权力

  B.都需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

  C.都享有高度的地方自治权

  D.都能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

  17.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了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互不干涉内政”

  18.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19.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的一种*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B.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20.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A.主要依靠对外掠夺B.主要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主要靠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D.主要靠古罗马的法制

  21.在威廉三世(1650年—1702年)统治英国时期,“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A.议会完全受制于国王B.责任内阁已经形成

  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D.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22.2017年7月,美国参众两院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总统选举为由,分别以98:2和419:3通过了制裁俄罗斯的法案,尽管总统特朗普认为对俄制裁法案有明显缺陷,但他并没有否决此法案。据此可知,美国

  A.总统无权否决参众两院议案B.总统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

  C.参众两院拥有一定的外交权D.总统与参众两院立场—致

  23.右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内容。发布这条修正案旨在

  A.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政体

  B.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扩大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

  24.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

  A.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B.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

  C.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D.法律规定立法权归议会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共52分)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历史分野(重大变化)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395年)

  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建立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似的历史阶段特征。(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文明的认识。(4分)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活动一览表

  时间国家和地区会议活动

  2015年4月20日至24日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2015年5月7日至12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出席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

  2015年7月8日至10日俄罗斯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2015年9月22日至28日美国对美国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机构、态度、目标等方面概括中国近代外交发生的变化。(6分)并分析这种变化带给中国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6分)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克罍内壁铭文大意:周王对太保(周王室官职名,这里指任此职的召公奭)说,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奭之子)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克为纪念此事做此祭祖彝器。

  材料二“‘丹东一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获评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为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

  ①(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详细记载了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的沉没过程。

  ②1904年由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资料,上面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就在“丹东一号”附近。

  ③丹东一号考古发现带“致远”文字的白瓷托盘

  ④丹东一号考古发现加特林机关枪,枪身上的铭牌镌刻“造于1886年”的字样。据史料记载,致远舰的建造年份为1886年。

  ⑤丹东一号考古发现刻有“陈金揆”英文名字的单筒望远镜。陈金揆(1864-1894)任“致远”舰帮带,兼领大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二中所提供的资料,写出“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的判断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考古文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2分)

  【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123456789101112

  CABBACBDCADB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DDABBCCBDBAD

  二、非选择题(52分)

  25.(18分)

  (1)原因:①历史和地理原因;②制度原因(或当时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4分)

  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三个点得4分,两个点得2分)。

  (2)历史阶段特征:①两国都出现了法律为先导的社会变革;②两国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国都进入了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国都面临着外族入侵、迁都和国家*。(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3)认识:①东西文明既有差异也有共性,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②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的结果;③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6.(20分)(1)变化:①逐步建立正式的外交机构;②外交态度从被动到主动;③外交目的从顺应列强需要逐步到维护国家主权。(6分)

  影响:积极方面:①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②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③一定程度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消极方面: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2分)

  (2)内容: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发展睦邻友好关系;③推进新型区域合作④不结盟;⑤对外开放;⑥独立自主(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时代背景: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②国内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③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④经济全球化;(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7.(14分)(1)信息:①分封对象:西周分封了燕国;②分封内容:授土授民;③诸侯义务:诸侯要对周王宣誓效忠和贡献财物,镇守疆土并进行管理;④与宗法制互为表里。(6分,任意三点即可)

  (2)判断依据:(6分)

  证据一:日本1904年所绘海图标识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发现“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必答2分)

  证据二:打捞中发现了一门加特林机关枪,枪身上的铭牌显示其制造年代与致远舰相同。

  证据三:打捞中发现了写有“致远”中英文字款识的瓷盘。

  证据四:打捞中发现了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英文名字的单筒望远镜。陈金揆卒于1894年,是致远舰沉没时牺牲的将领。

  (上述证据任选其一,2分)

  综上,通过文字地图史料与实物史料对“致远舰”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必答2分)

  (3)印证、补充或纠正文献记载,使认识更接近历史真实。(2分)

推荐访问:下册 四年级 法治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试卷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试题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测试题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