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

时间:2022-09-29 13:5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

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一

1988年,深圳。同样是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已经靠倒卖玉米,科教仪器发了大财。1988年,王石把自己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为“万科”,正式洗白。同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份《招股通函》,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2800万元,正式涉足房地产行业。此时的王石不会想到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另一位中年创业者才刚刚搭起两间简易房舍。

历史有着惊人的戏剧性,与万科第一批上市不同,后面这家公司后来也成长为千亿规模,但至今未上市。而另一个截然不同是,跟万科吃定国内市场不同,这家企业是典型的“出口转内销”。他们从开始就没享受到什么特别的“政策红利”。这名后起创业者叫做任正非,而这个公司叫做华为。

1988年,王石37岁,已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而只十几公里之外的简易房里,刚筹集了两万一千元的任正非正准备创业,这一年他已经44岁了。

英雄莫问出处。话虽这样说,但迟暮真是英雄的天敌。44岁,任正非不但老了,而且被开除,被离婚,从部队转业干部到国企高管,最后到一撸到底,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历史总是要通过这样决绝的悲情成就一段佳话,后来无数的传记这样记载那段故事,“1987年,任正非因为工作失误离开南油公司,被逼着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1987年,也是一个草莽英雄起家的年代。1987年,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蹬三轮卖冰棍。1945年出生的宗庆后,这一年刚好42岁。

1987年,两个日后引领中国经济转折点的人一个刚从清华毕业,赶赴MIT攻读硕士学位。一个即将从杭州师范毕业。他们恰好都出生在1964年,这一年,他们都恰好是23岁。

去MIT的张朝阳遇见了尼葛洛庞帝,他们是最早投资中国互联网的人。杭州师范毕业的马云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开始了曲折的试错过程。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被迫辞职,离开了转业后分配到的南油公司。是下面这段文字激发我研究1987年的深圳,1988年的中国和这两年的任正非。“一个44岁老男人,经营中被骗了200万,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绝,还背负还清200万债。妻子又离婚,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借钱创立了华为公司。已过了冲锋势头,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看谁都比他强的一个人,逆袭成功。用27年把华为带到通讯行业世界第一位置。如果是你也有类似,今天你在哪里呢。”

翻阅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传,基本上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据的。但后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当时是有一点点资本的,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并非孤家寡人,他从南油退出时已经官至副总经理。而且他处在管制最为宽松的深圳,当时他跟王石一样,靠倒卖产品差价获得第一桶金。而且他们都赶上深圳最适合创业的年代,1988年,那不过是中国的“五月花号”把全中国最不安分的人都带到了这个国境线最南端的小渔港的时候。

为了说明一个人的传奇其实并不必附会他的苦难过去,并非苦难越多越能衬托一个人的成功意义。44岁的任正非,并不比70多的褚时健缺乏励志性,那些触底反弹的故事只要让人们明白触底不一定会跟着反弹就够了,而不用一直强调底有多深多长。

任何人,如果灾难足够长,困难足够多,命运足够惨一定是可以被打倒的,所谓活下来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运气,概莫能外,缺一不可。后代人写历史,不应老盯着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会教坏年轻人,因为大部分走投无路的成功说到底不过是靠了运气之手在背后推了一把而已。

一个和谐的社会,要靠制造历史并活跃在当下的上一代来鼓励,比如林肯最好的鼓舞对象是1800年代的年轻人,而任正非,王石,宗庆后,马云,鼓舞的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曲折离奇且经过了足够的时间考验,远比你看到现在任何互联网+的一夜暴富的传奇有参考价值的多。

若成功太容易,它的深刻性和参考性就可能不足。同样是成功者,陈天桥和史玉柱可能恰好只是在对的时间抓住了对的行业。“恰好”是统计学里的概率问题,不可能人人学会。

倒是任正非这种不屈服和不放弃能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动力。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个有追求但身陷囹圄的年轻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想想任正非,你应该还没有他那么惨吧,至少你还有青春,还有宽松的社会环境,还有再来一次的可能。

相信历史总不缺乏再一次的巧合,只是到那个时候,能不能问自己一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份,当时的你在哪里?跟谁风云际会?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二

比尔·盖茨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自然课老师布置作业,让每个同学写一篇长四五页的关于人体知识的小论文。

第二次上课,大家纷纷把作业交上去,老师一篇篇翻看着,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又摇摇头。突然,老师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比尔·盖茨,这份作业是你自己写的吗?”老师举起一沓厚厚的纸,看起来好像五六份作业放在一起,“这可有30页啦!”,“是啊。”比尔·盖茨认真地回答,“我觉得这篇论文需要用30页才能说清楚,就都写下来了。既然做了,我就要做到。”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三

梅兰芳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 事变,侵占了东北,然后又向华北进犯,威胁北平和天津。梅兰芳痛恨敌人,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举家迁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 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 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 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 《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 璃都挤碎了。

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 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 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这一天,清晨洗脸时,梅兰芳第一次打破惯例,没有刮胡子。儿子见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胡子吗?今天怎么不刮了?”

“我留了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去演戏吗?”梅兰芳说。一天上午, 日军司令酒井派把梅兰芳接去。一见面,他就假热情地说:“我过去看过您的戏,您还认识我吗?怎么,您留起小胡子了?像您这 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怎么能刚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兰芳坦然地说:“我已经快五十岁了。一个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经失去了上台的资格。”

后来,梅兰芳又回到上海,靠画画卖钱养活家人和与他一起演出过的朋 友。上海日伪政权多次请他出演,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到一百岁也总是要死的,饿死就饿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次,日军庆祝 “大东亚圣战”一周年,派人让梅兰芳出演,还说如果 不演,就要军法从事。梅兰芳事先得到消息,一连打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平 时,他只要一打预防针就发烧,这次果然又高烧不止。日军军医来检查,一 看梅兰芳烧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传来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兰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笑着对夫人说:“天亮了,这群日本强盗可真完蛋了!”

这天,几位朋友兴高采烈地来到梅家道喜。只见梅兰芳身穿新衣,精神焕发,手里的一把纸扇遮住了半个脸。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胡子,对吧?”

梅兰芳笑着把扇子一撤,露出了刮了胡子的面孔,说:“抗战胜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兰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观众场场爆满。他们说:“我们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给日本鬼子唱戏,如今刮了胡子的梅兰芳!”

心里装着观众梅兰芳是表演大师,但他从不对观众摆架子,对同行也谦虚礼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戏德。

过去,演员唱一场戏给一份钱,有病可以请假,遇到天气不好还可以“回 戏” (即临时宣布停演)。可梅兰芳尽量克服困难,处处替观众着想。他说:“观众事先不知道回戏,顶风冒雪从老远赶来听戏,让人家白跑一趟,太不应该了。”

有一次,他嗓子哑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极重的戏。这可怎么办呢? 那天,他很早就来到舞台,每隔半小时就喷一次药,嗓子却一点不见好转。

大家很着急,有人提出回戏,可梅兰芳知道剧场里已坐满了观众,怎能让他们扫兴而归呢?他没有同意,强打着精神化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梅兰芳上场了,他和刚才判若两人,精神焕发,唱念精彩。不过,内行人却听出他的嗓子变窄了。戏演完后,有人赶往后台,关心地问:“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么变窄了?”

“您还不知道吧?前两个钟头,我的嗓子还是哑的呢!”

“那您怎么还上台?这是怎么唱出来的呢?”

“不上,怎么对得起观众?我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临时用的一个急救方法,这戏是用半个嗓子唱的!”

“半个嗓子,这怎么唱?”

“这是全凭一股虚劲把嗓子提起来唱的,劲头如稍用过一点儿,马上又 会哑不成声。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宽不怕窄。过去我也从来没用过,今天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

在场的人都感叹不已,不仅为他丰富的舞台经验所倾倒,更为他一心为观众着想的精神所感动。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四

司马光是北宋的大臣、历史学家。他小的时候聪明伶俐,谁见了谁都夸他。听了好多夸奖,司马光慢慢有了虚荣心。

这年秋天,院里的核桃熟了,司马光在树下捡了几个掉地的核桃。砸开后,剥出核桃仁,可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嫩皮。不去掉,核桃仁吃起来是涩的。司马光用手抠了半天,也没抠下来。

丫鬟进屋送开水,对司马光说:“把核桃放碗里,用开水一泡,一搓,皮就掉了。”这招果然灵,姐姐见了,就问是谁教的?司马光神气地说:“我,自己想出来的。”

父亲司马池在里屋读书,孩子的话从头到尾都听到了,他已经觉察到司马光最近有点骄傲,今天竟然还说起谎来。父亲出屋,问司马光:“这办法是你想出来的吗?”

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司马光把真实情况说了出来。父亲对他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更要老实,不能说谎。说谎的人是最傻的,既害别人,又害自己。一个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司马光低着头,认了错:“父亲,我一定改。”司马光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刚20岁便考中进士,当了谏官,忠于职守,清正廉洁。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五

1954年出生的王健林,是著名万达集团的董事长,同时也是创始人。王健林出生于四川农村,在一个革命军队中长大,由于当初看准了经济建设新战场,于是借钱、将老城改造掘第一桶金。与足球联姻创经典玩法,实现企业知名度提升;
与跨国零售巨头结盟,商业地产切入跨国公司价值链。独辟蹊径,王健林拒绝模仿。

王健林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在他的带领下,万达集团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形成以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为两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翻开万达的创业史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总能“快人半拍”的企业:在大连率先从事旧城改造,在东北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全国率先参与足球也率先退出足球,在地产界率先开创了“订单商业地产”模式,率先尝试“房地产信托基金……总是快半拍最终让这个曾濒临破产的区办小企业成长为今天资产超百亿的地产巨头。

率先尝试旧城改造

1988年,是万达的创业元年。这一年,王健林从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请缨“主政”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一个欠债149万元、濒临破产的企业。

此前半年,王健林刚刚从部队转业落户大连,那个时候的他对房地产行业还非常陌生,然而,这个“门外汉”却很快选择了一个同行前辈不敢或者不屑于的项目:旧城改造。“拆迁回迁问题杂、成本高,没人愿意干,我们是大连的第一个”,实际上,万达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个时候开发项目要“配额”,万达拿不到,而旧城改造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想开多少给多少”。

在当时大连市政府南面,有一个“棚屋区”,很不雅观,领导对前来跑“配额”的王健林说:就这里,你想开发多少都行!然而,回家一算成本,每平方米的造价正好是当时大连的最高房价1200元,难怪没人愿意干!

“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涉商海的王健林还是决定一搏,结果大获成功。“棚屋区”被改造成大连今天著名的“北京街”,“800多套房子,一个月就卖完了,一下子挣了一千多万!”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创新,一是推出130多平米的大户型,二是在北方率先设计了明窗大厅,三是采用了铝合金窗。”多年以后,王健林轻描淡写回顾当年的成功。

东北股改示范企业

尝到甜头的“开发公司”开始将改造当成自己的“主业”,当其他同行回过神来的时候,王健林已经成了改造大连旧城区的“专业户”。

“确实挣了不少,钱哗哗的来!”今天的王健林说起那个时候,依然兴奋。然而,那时的他却苦恼随着利润而来,原有的旧体制根本无法让企业展开手脚。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为了辞退两个“霸道”的司机,王健林最终要跑到市领导面前以辞职“相挟”,才能办到。而王健林心里最不能忘的,是那次员工集体“公费旅游”事件。

“员工跟着我连续埋头干了两年多,第三个五一节,大家提议平时加班加点却不能加工资,能不能出去集体旅游一下,我想那也是应该的啊!”于是,包了几辆大巴,到一个景点,大家开开心心过了个周末。然而,他们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举报已经到了市纪委。节后上班第一天,王得到消息,给他的处分是“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最终,在区纪委求情下,免去处分,但“每名员工必须把公费200元补回来”。

这件事情对王健林打击很大,迫使他开始关注企业制度问题。1991年,当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准备在大连选择三家企业作为东北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意干,王健林却积极申请了,并成功争取到了名额,从而在企业制度改造上,在整个东北先行了一步。几年后,原有的国有股份彻底退出万达,王健林开始持有万达股份,真正成为了一名商人。

进退足球都是第一

万达发家于地产,但扬名于足球,直到今天,许多人还认为万达是一家“体育公司”。进入足球,万达抢了全国之先。“1994年,大连市体委主任找到我,说国家想搞足球联赛,我也算个著名的球迷了,所以就干了!”中国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万达足球俱乐部因此成立。

很快,足球联赛在国内风风火火热闹起来,万达成了最大赢家——六年夺下四个冠军,创下连续55场不败纪录,大连万达也开始闻名天下,品牌知名度位居全国第五。

数年之后,王健林又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第一个退出足球!“六年我们总投入了3个多亿,收回1亿多,净投入两个多亿,”但是王健林认为,让自己退出足坛的绝不是钱,“一年几千万,我花得起,但是把名声搞臭了,我就赔不起了!”

在国内足坛因为黑幕、黑哨、假球、赌球等而“搞臭”的前夜,2000年,大连万达彻底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现在看来,我们走的恰是时候!”

2014年,王健林重返足球。1月21日,当选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顾问。近期,王健林将向马竞俱乐部注资至少5000万欧元,获得该俱乐部20%的股权,王健林将享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权。

首创订单地产模式

退出了足坛,王健林将万达的精力全部集中到了地产上,很快,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在他手里出现了:先找沃尔玛等商家签租赁合同,然后再盖商场,以降低商业风险。王健林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做“订单商业地产”。

“第一次上门跟人家说,一口就被拒绝了,慢慢谈,一次一次上门谈,整整花了一年。”王健林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上门跑了几十趟,对方才同意“试一试”。

于是,王健林便将自己的完美构想让沃尔玛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选定了地段优先告诉沃尔玛,然后根据沃尔玛的需要协商设计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如期交付使用。“实际上,沃尔玛也很希望能有这种模式,只是以前地产商们都没这么去干。”万达在一年之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六次,结果美国百胜、新加坡百胜等10多家全球连锁企业也加入了“合约”,“订单地产”模式正式形成。

更重要的是,这种稳定的营收,让王健林得以开始另一步“先招”:将订单商业项目打包,送到海外融资。“很快、马上就会有了结果了!”,王健林说,现在是“静默期”,具体内容不能说。

据透露,万达已经将手下现有的多个商业地产项目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形式,准备于近期在香港股市上市,在此之前,来自全球著名投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的30亿人民币定向私募已经完成,之后公开的募资额度将高达10亿美元,如获成功,这将成为国内民企上市融资的最高额度。

回顾王健林的创业史,“快人半拍”其实就是他敢做敢想、敢打敢拼的风格在商海中的成功上演,正是靠着十几年持续的“快人半拍”,王健林的地产帝国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并且滚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企业家的特质:第一是创造力,敢于创新敢于冒险;
第二是坚持精神,没有一个成功是上来就成或者没有失败一路顺风下来的,这样的人也许在大千世界当中可能有那么一个两个,但那绝对是意外;
第三是要有情商,要有宽容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果这三条你都具备,你一定会成功。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六

祖冲之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
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
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七

东汉时期,张劭和范式一起在京城读书,俩人在学习上、生活中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学业结束,分别时,张劭伤心地说:“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面?”范式说:“别伤心。两年后立秋的那天,我一定会去看望你。”

两年后,约定的时间到了,张劭对母亲说:“母亲,范式快来了,我们赶快准备迎接客人吧。”母亲说:“傻孩子,范式家离咱家一千多里路,人家当时为了安慰你才那么说的,他怎么会真来呢?”

可是刚过中午,范式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母亲感叹道:“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啊!”范式进屋拜见了张劭的父母,张劭摆出家中的好酒好菜,热情接待范式。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八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
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
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九

梅兰芳

梅兰芳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卓越的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被邀请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国文联和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他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从事艺术研究,还认真培养青年演员。他的学生,不但有京剧演员还有不少地方戏的演员。同时,他仍然经常演出。全国各地都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那里演出。他理解人民的要求,在十年的时间里,走了十九个省,让观众实现了“看看梅兰芳”的愿望。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梅兰芳排演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新戏:《穆桂英挂帅》。那年,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高龄了,可扮演出的穆桂英仍然是神采奕奕,为建国十周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梅兰芳在晚年患有心脏病,可他不顾这些,一心要为更多的人演戏。1961年夏天,六十七岁的梅兰芳应邀到新疆参加铁路落成典礼,并进行演出。

一想到此生能到大西北为人民演戏,他很激动,做好了各种准备。不料就在这时候,他的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新疆去不成了,他十分着急。

8月4日,周恩来总理来医院探视梅兰芳,对他说:“梅先生,我正在北戴河开会,听说你病了,特意赶来看你。”

梅兰芳有些着急地说:“新疆有条铁路刚刚落成,约我参加通车典礼,火车票都买好了,可我却去不成了……”

“不要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养病。等病好了,还愁没有工作干吗?”周总理安慰说。

不幸,四天之后,梅兰芳因病去世了。他为中国人民创造的艺术精品永远是民族的瑰宝。

推荐访问:名人 通用 成长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通用9篇读后感